给夏天的家,加点儿冰
2022-08-09 15:43 星期二
ELLEDECO家居廊
没什么比具有清透感家具更适合夏天的家。

冰,在时间和温度的动态中不断变幻姿态。以水凝冰,冰化成水,此消彼长间自然以规律寻踪,瞬息一逝中万物生长。

冰除了是艳阳下让心间平静的纯粹之力,也激发艺术家纷纷以其为载体进行表达。给冰川打电话、暴晒下推冰块行走9小时……静候冰的变化,或许是当下生活奢侈的浪漫。一起畅游零度冰川,给灵感加冰到满。

聆听冰的回想

献给北极的挽歌
Ludovico Einaudi

广袤无垠的北冰洋,一架钢琴孑然独立于浮动的冰面舞台。钢琴声中夹杂着风雪冰霜的回声,一人一琴伴着海波浮动,随着连续重音的落下,远处冰川崩裂消融……世界著名的意大利钢琴家兼作曲家鲁多维科·伊诺第(Ludovico Einaudi)在极寒环境下,完成了这场孤独的旷世音乐会。当其作品《Elegy For The Arctic(北极挽歌)》的钢琴声缓缓响起,万物肃然,天地间生灵皆为听众。

image

图片来源:Pedro Armestre / Greenpeace

北极的美丽是压倒性的,但同时也是世界上受保护最少的海洋。当冰盖随着气温的升高融化,脆弱又纯洁的北冰洋也渐渐失去其盾牌,在鲁莽的开采、破坏性的捕捞和危险的石油钻探中暴露无遗。

2016年,在Greenpeace组织的邀请下,Ludovico Einaudi用音乐和自然共同协奏,阐述了世界各地800万呼吁者的共同心声,也正如其本人所说:“我目睹了这片区域的纯洁和脆弱,重要的是我们要清楚北极的重要性,并停止破坏,保护我们每个人赖以生存的自然。”

给冰川打个电话
Katie Paterson

image

相较于“北极挽歌”扑面而来的孤独和苍凉,苏格兰艺术家凯蒂·帕特森(Katie Paterson)在2007年创作的艺术项目“Vatnajokull (the sound of)”(译:《Vatnajökull冰川的声音》)则更添一份浪漫。

image

Vatnajokull (the sound of), 2007年——2008年, Katie Paterson

当时,Katie Paterson为冰岛的冰川创建了一条实时电话线,在一年有效期内,只要拨通号码07757001122,都可以从世界上任何角落“给冰川打一个电话”,聆听它的日常。而每一通电话的回响,都是来自冰川独一无二的呢喃。

image

Langjökull, Snæfellsjökull, Solheimajökull(译:《三座冰川Langjökull、Snæfellsjökull、Solheimajökull的声音》), 2007年, Katie Paterson

同期作品“Langjökull, Snæfellsjökull, Solheimajökull”则像是给这个艺术项目画上了一个完美句号。Katie Paterson将冰岛三座冰川的声音录入到了三张唱片之中,并使用每个相应冰川的融水进行铸造和冷冻。随着唱片的播放,冰盘慢慢融化于唱片机上,与此同时,艺术家用影像记录下了整个消亡的过程。

给冰川打电话,为死亡恒星绘制地图,创造了模拟月光体验的灯泡,将一颗重铸的陨石再次送回太空......这位来自英国的上世纪80年代女性艺术家,将浪漫主义的感性与基于研究的方法论,和冷静的极简主义呈现方式相结合,试图瓦解宇宙时空之间的距离,浪漫地直面世界尽头。

听冰块的开放麦
Paul Kos

image

The Sound of Ice Melting(译:《冰融化的声音》), 1970年, Paul Kos
图片来源:Galerie Georges-Philippe et Nathalie VALLOIS / Éric Simon

使用触手可及的日常材料,对生活和世界进行有趣的概念性接触。美国艺术家保罗·科斯(Paul Kos)作为早期旧金山湾区概念艺术运动的领军人物,在上世纪60年代末到上世纪70年代之间,同期的艺术家们对佛教文化十分感兴趣,而Paul Kos也身处这波浪潮中,更多聚焦于哲思层面而非形式,他尝试把表演、新媒体和装置等元素引入作品,来感知社会关系和日常生活。

在作品“The Sound of Ice Melting”中,他将八个站立式吊杆麦克风以及放大器和扬声器加以组合,齐齐对准放置在地面上的两个25磅重(约等于11.3公斤)的冰块,创造出了这件奇异又有趣的作品。

“看似有话要说,实则无话可说”,两个冰块仿佛有了灵魂,在寂静中放大这份无声的消融。而更荒谬的是,人类其实并不能感知到冰块融化的细微声响,麦克风和放大器的添加只不过是迷惑观众感知的调皮“手段”。

用玩世不恭的幽默态度,质疑生活中习以为常的一切,挖掘出它们的物理特性和隐喻的可能。游戏感是Paul Kos作品中的重要特征,也是他引导观众跳出常规去想像的思考方式。

等待冰的融化

九小时,烈日下推一块冰
Francis Alÿs

image

1997年的夏天,行为艺术家弗朗西斯·阿利斯(Francis Alÿs),在炎炎夏日里将一块冰徒手推过墨西哥城的街道,并行走近九个小时,从需要费劲推动的大冰块到一颗可以踢着走的小冰球,直到完全消融。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Paradox of Praxis 1 (Sometimes making something leads to nothing)(译:《实践的悖论1(有时行动只会引向虚无)》),墨西哥城,1997年©Francis Alÿs

整个过程看似徒劳无功,并带来一种非常引人注目的“堂吉诃德式”的荒谬。然而正如作品名称的中文直译——“有时做某事会导致一无所有”。谁又能完全否定一件事情的意义呢?谁又能判断西西弗斯式徒劳的正确与否?

Francis Alÿs于1959年生于比利时,在1986年以建筑出身的艺术家身份来到墨西哥城,选择广泛的艺术媒介,探索城市的文化历史和地缘政治,个人与无能为力之间的紧张关系。

image

Tornado Mexico City (Milpa Alta)(《龙卷风》),墨西哥,2010年©Francis Alÿs

只身一人追逐龙卷风,和500人一起使巨大的沙丘移动几厘米,用绿色颜料在城市地面倾泻出一条细长的轨迹…… Francis Alÿs的作品充斥着“无用”的诗意,他仿佛是一个城市的流浪者,用脚一步步慢慢踩出关于时代的质疑和答案。正如Francis Alÿs所描述:“观者不需要为了想象而亲眼目睹这一艺术行动。你可以立即吸收叙事。也许我的目标一直是将我的场景简化为几个单词,这样它们就可以从文档的负担中解放出来,从它的物理重量中解放出来。”

触摸,拥抱,见证消融
Olafur Eliasson

image

Ice Watch(《冰钟》),2015年于巴黎先贤祠(Place du Panthéon)展出
图片来源:Martin Argyroglo

可曾真正拥抱、亲吻过冰?2018年,冰岛裔丹麦艺术家奥拉维尔·埃利亚松(Olafur Eliasson)和哥本哈根大学丹麦自然历史博物馆的地质学教授米尼克·索利夫·罗辛(Minik Thorleif Rosing)合作,从格陵兰岛打捞了110吨漂浮的冰块,在哥本哈根市政厅广场创造了一场前所未有的艺术项目“Ice Watch”,以纪念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五次气候变化评估报告的发布,让大众对“全球变暖”的概念不仅仅是停留在思考,而是可以亲手触摸的议题。

无数巨大的冰块散落在城市的繁华中心,大量游客被吸引到广场,他们自发的触摸、拥抱、聆听、细嗅、亲吻、拍照,在感知冰块的同时也在加速冰块的融化,从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见证当下自然环境正在经历的生态改变。

image

Ice Watch(《冰钟》),2018年于泰特美术馆(Tate Modern)前的广场上展出
图片来源:Charlie Forgham-Bailey

值得一提的是,在2015、2018、2019年里“Ice Watch”再次呈现在巴黎和伦敦的城市街头,不断敲响环保的警钟,预示着冰山消融的時間流逝和环境保护的迫在眉睫。

被称为“自然诗人”的Olafur Eliasson表示:“我希望我的作品能触动人们,可以使从前看起来很抽象的东西转化为现实。艺术有能力改变我们对世界的看法,而‘Ice Watch’则让气候议题变得切实可见。”

冰,一面捕捉光的镜子
Roni Horn

image

装置作品,Roni Horn,2010年于奥地利布雷根茨美术馆的展览“良好且真挚”中展出
图片来源:Stefan Altenburger Photography Zürich

罗尼·霍恩(Roni Horn)对水和反射的终生迷恋,也可从其最著名的系列作品“Water Doble”(《双水》)可见一斑。波光粼粼宛如一汪清水,凝固的姿态又轻易的让人联想到冰块。

image

Water Double(《双水》),Roni Horn
图片来源:Genevieve Hanson

艺术家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便开始创作这一系列压铸玻璃雕塑,融化的彩色玻璃在10个月缓慢退火的过程中,逐渐在模具中成型定性,形成光滑柔和的透明曲面。清透、巨大而安静,当观众窥视着它们,视线和感知都会不由自主的被光线和反射“捉走”。

如果有机会前往冰岛沿海小镇Stykkishólmur,一定要去当地前图书馆一窥Roni Horn创建的永久性装置“Library of Water”(《水图书馆》)。

image

Installation view of Vatnasafn/Library of Water(译:《水图书馆》作品装置), 2007年至今
图片来源:Stefan Altenburger / Roni Horn and Hauser & Wirth

24根玻璃柱遍布空间,里面装载着从快速消融冰川里收集而来的水,随着日升日落、斗转星移,宛如镜面般引导自然光穿透柱体,在各个角落里形成光线的反射和折射。现场同期展出了一系列冰岛气候报告存档,以及镶嵌在橡胶制的地板里的零散文字,实现了也一起将冰岛特有的自然资源实现了转化。

给夏天的家,加点儿冰

把海浪带回家
91-92

image

图片来源:benjaminln

没什么比具有清透感家具更适合夏天的家。清爽、干净且百搭,随着光线明灭强弱和视角而变化。位于哥本哈根的可持续设计工作室ninetyoneninetytwo(91-92),擅长以3D打印技术将回收塑料制成一系列具有“视觉迷惑性”的家具。

“The Morning Dip”边桌模拟海浪在晨曦或余晖照射下所产生的动态光影变化,自带半透明的磨砂质感,影影绰绰,宛如层层碎雪堆叠,又如薄冰在手。

image

除了材质本身轻薄剔透,91-92所有产品都设计成一种特殊而合理的形状,可以在没有支撑材料的情况下进行3D打印,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生产浪费。

冰雪魔镜
Garnier et Linker

image

当和镜子作品chioné面面相对,或许会误以为映照到了冰雪王国。这面具有童话感的镜子通过玻璃和镀银工艺的结合,镜面仿佛凝结出层层冰霜,实现了材质之间自然的过渡衔接。

手工痕迹又赋予独特的韵味,法国设计师Guillaume Garnier和Florent Linker为稀有材料和精湛技艺赋予当代设计,和法国大师级工匠合作,从装饰艺术和雕塑中获得灵感,从而创造出纯粹的形状形式。

冰面、云层、海浪和无尽夏
Saerom yoon

image

Crystal Series_Console Table 01(译:《水晶系列:01色号桌》), Saerom Yoon, 2017年

被日出日落的绚丽颜色所吸引,灵感源于大自然的轻松之美,韩国艺术家Saerom Yoon为其家具设计赋予了水彩画般的相似外观和感觉。亚克力相较于玻璃有更高的透明度,加以纺织品染色的技术,在横截面之间形成了一种视觉幻象,完成了对天空的颜色的“拷贝”。

image

Crystal Series_ConsolecTable 04(译:《水晶系列:04色号桌》)

冰块、云层、平静的水面、波纹海浪,似乎能在Saerom Yoon的设计中看到自然风貌变化瞬间。光在材质上跳跃,不同视角,也会呈现出不同的样貌,其颜色也会以不同方式混合变化。

image

左:Crystal Series_Raw Side Edition 01(译:《水晶系列:01色号水晶方桌》)右:Crystal Series_Vase-Shimmering Lake of Flowers at Dusk(译:《水晶系列:如黄昏湖面色彩般的花瓶》)

坐于凝固的夏天里
Francesco Balzano

image

图片来源:THEOREME EDITIONS

来自巴黎的设计师Francesco Balzano通过简洁的直线造型为家居作品带来雕塑般的美感,轻易可与现代空间相融。远远望去,法国品牌THEOREME EDITIONS的桌子“The Constantin bench”像是一块凝固的淡蓝色冰块,由荷兰工匠手工实心树脂块浇铸而成,通体没有任何接缝线,半透明材质自有明暗。

image

法国品牌THEOREME EDITIONS的桌子“The Constantin bench”
图片来源:Brice Chatenoud

本文仅代表转载平台和作者本人观点。
经公众号“ELLEDECO家居廊”(ID:elledeco2004)授权转载。原文及标题略有改动。
图片来源于Pedro Armestre、Katie Paterson、Paul Kos、Francis Alÿs、Martin Argyroglo、Olafur Eliasson、Anders Sune Berg、Charlie Forgham-Bailey、Stefan Altenburger Photography Zürich、Genevieve Hanson、Bourse de Commerce、Roni Horn、Hauser & Wirth、benjaminln、chioné、Saerom Yoon、THEOREME EDITIONS,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阅读原文

收藏
74.8W
要闻
股市
关联话题
1.02W 人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