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药企在华策略变阵:转向投资本土创新型企业
原创
2020-07-08 08:51 星期三
科创板日报特约记者 朱洁琰
从去年到今年,可看作是医药巨头将目光转向本土的分水岭。对他们而言,现在的挑战是如何能慧眼识珠,找到优秀的创新型企业。

《科创板日报》(特约记者 朱洁琰)讯,跨国药企从未停止过对中国市场的探索,尤其是近期进入了调整在华策略的新阶段。

7月6日,罗氏制药中国宣布,公司将从即日正式启动专门面向中国的“消化道肿瘤免疫联合治疗合作专项计划”,该合作专项计划将用于支持中国创新型企业合作研发针对消化道肿瘤的新疗法,并提供包括资金、免费研究药物以及研发策略等在内的多种支持。

关于具体支持方式,罗氏制药表示,公司将在5年内面向所有中国创新药企开放申请,并向申请通过的国内药企提供罗氏肿瘤免疫产品泰圣奇(阿替利珠单抗)和靶向药物安维汀(贝伐珠单抗)在内的研究药物,与国内创新药企的在研药物开展联合研究。该计划还将在双方协商一致的前提下提供研发资金,在合作过程中罗氏制药还会对国内创新药企提供科学及研发支持,以帮助其优化策略并加速研发进程。

据《科创板日报》记者梳理发现,除了罗氏,还有多家跨国药企都在做类似的事情。7月2日,勃林格殷格翰宣布正式启动中国外部创新合作中心。该中心采用跨国药企中首个“三合一”业务模式,集学术合作(跨边界研究)、业务拓展及许可、风险投资于一体,致力于将中国创新带入勃林格殷格翰药物发现价值链。

该公司大中华区总裁兼首席执行官高齐飞还表示,未来5年勃林格殷格翰在中国确认的增资计划高达4.51亿欧元。6月10日,赛诺菲宣布对凯辉基金战略投资,其中国区总裁贺恩霆表示,本次合作将利用凯辉遴选与投资企业的优势,助力赛诺菲连结中国医疗健康初创企业。2019年11月,阿斯利康宣布与中金公司共同发起一个中国医疗健康投资基金,目标规模为10亿美元。

与此相对的是,在过去几年的时间里,跨国药企频繁传来关闭在华研究中心或裁员消息。2019年11月,诺华宣布调整在华策略,有报道称其中国早期研发中心将关门;2018年9月,诺和诺德为支持转型在丹麦和中国的研发中心裁掉约400名员工;2017年11月,葛兰素史克关闭位于上海张江的神经疾病研发中心;2017年9月,礼来关闭位于上海张江的早期临床研究实验室。

有业内人士对《科创板日报》记者分析称,越来越多研发中心的削减甚至关闭反映了投资回报率的不足。本土生物技术公司在这期间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大型制药公司转而采取投资/合作的方式。

将这几件事连接起来看,跨国药企传递出一个信号,他们正在加码投资中国本土创新型企业。

在2019年的一个股权投资创新论坛上,君联资本董事总经理王俊峰就表示与几个跨国药企的高层有过交流,“他们不约而同提到一个话题,即他们坚信在未来的五到十年,中国会出现本土的创新药企。他们也一直在寻找。”

《科创板日报》记者曾参加礼来中国创新合作中心成立发布会,礼来公司高管在会上表示,公司将进一步加强与中国本土企业和机构的合作关系,催化创新。

其实,关于跨国药企对本土生物医药公司的投资,礼来一直是走在前列的。如今科创板和港交所的生物医药新贵许多都拿到过礼来的投资,如在科创板上市的微芯生物(688321.SH)、博瑞医药(688166.SH),以及在港交所上市的信达生物(1801.HK)、康希诺生物(6185.HK)的投资方里都有礼来亚洲基金。

知名跨国药企大多都设有自己的创投基金,不过许多从前对国内生物医药并不关注。从去年到今年,可以看作是医药巨头将目光转向本土的分水岭。对他们而言,现在的挑战是如何能慧眼识珠,找到优秀的创新型企业。

收藏
108.1W
我要评论
欢迎您发表有价值的评论,发布广告和不和谐的评论都将会被删除,您的账号将禁止评论。
发表评论
要闻
股市
关联话题
1.15W 人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