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牛市中“煎熬”?新基难发、离职频繁,产品缩水…不少中小基金公司经营压力加大
原创
2020-07-31 20:48 星期五
财联社记者 黎旅嘉
有业内人士就评价道:“市场好,中小基金公司苦;市场差,中小基金公司更苦”。

财联社(北京,记者 黎旅嘉)讯,国融基金近日公告频发。从基金经理离职,到基金合同不能生效,甚至到上海分公司注销。

就在今天,国融基金旗下国融融盛龙头严选混合、国融融银混合、国融融泰混合、国融融信消费严选混合、国融融君混合发布公告,基金经理田宏伟因个人原因离职。而此前国融基金发布的另两则公告则更为引人关注。一是关于国融融鑫基金合同不能生效的公告,一是国融基金上海分公司注销的公告。

事实上,国融基金遭遇的困境并非个案。在头部公司新基金产品轻松即能在首日吸引百亿、千亿的资金抢购时,部分中小基金公司,却无法获得市场青睐。一方面,这一情形展现出随着行业整体发展,“冰火两重天”的格局和日益加深的“马太效应”;另一方面,也从侧面凸显出部分中小基金公司的种种困境。

有业内人士就评价道:“市场好,中小基金公司苦;市场差,中小基金公司更苦”。市场好的时候,中小基金公司苦,苦于看着“头部”公司规模的上涨;市场差,中小基金公司更苦,苦于为业绩和生存犯愁。未来大量中小基金公司将面临重大生存压力,要不快速进化,挤进头部,要不进为“小而美”的精品。不过,留给中小基金公司的时间的确不多了。

国融基金现动荡

在公募全行业爆款频出和发行规模迭创新高的情况下,近日国融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发布的两则公告尤为引起市场关注。一是关于国融融鑫基金合同不能生效的公告,一是国融基金上海分公司注销的公告。

值得一提的是,国融融鑫是今年来公司唯一新发的一只主动权益类基金,最终却不幸募集失败。而国融基金同一天宣告注销的上海分公司则是公司注册地所在。

此外,频繁的人事变动同样也困扰着国融基金。今日国融基金旗下国融融盛龙头严选混合、国融融银混合、国融融泰混合、国融融信消费严选混合、国融融君混合发布公告,基金经理田宏伟因个人原因离职。

而在本月稍早,国融基金也曾发布公告,公司总经理李宇龙因个人原因离职,不再转任公司其他职务。公开信息显示,李宇龙自2017年6月国融基金成立以来一直担任总经理一职,至今已3年有余。

而本月21日,国融基金还曾发布另一则北京分公司负责人变更的公告,国融基金人事动荡在7月后突然加速。而在今年2月份和4月份,公司副总经理黄向武和投资决策委员于化海先后离职。

目前行业部分中小基金公司尤其是新设公司,在业务发展过程中遇到品牌知名度不高、技术系统等运营成本较高、分销渠道与合作对象拓展困难等问题,面临较大的竞争压力是不争的事实。而当前国融基金所面临的困境似乎是业内中小基金公司普遍现状的集中体现。

数据显示,截至今年二季度末,国融基金仅余6只混合型基金(旗下唯一一只债券基金已清盘),合计份额仅2.80亿份,平均份额仅0.47亿份,公司合计管理规模仅3.09亿元。在2019年四季度末国融基金旗下基金份额曾增至7.71亿份,但今年前两个季度国融基金旗下基金份额遭遇持续缩水。

从国融基金旗下基金业绩来看,截至7月30日,国融融银混合、国融融泰混合年内净值涨幅告负,但国融融盛龙头严选混合、国融融信消费严选混合两只基金年内净值涨幅均超30%,国融融君混合年内净值涨幅也超19%。田宏伟所管基金业绩虽受净赎回影响虽有分化现象,但整体业绩也在同类中游,且因国融基金旗下混合型基金多成立于2018年之后,其成立以来虽均实现正收益,但无论是在品牌还是渠道方面都无法与今年以来备受关注的“爆款”相提并论,因而旗下多只基金今年上半年持续遭遇净赎回影响操作,而这可能才是当前国融基金遭遇困境的重要原因之一。

中小基金公司普遍经营承压

数据显示,截至7月30日,今年以来公募基金行业新发基金首募规模已超1.5万亿元,其中权益类新发基金首募规模已超1万亿元。值得一提的是,头部基金公司旗下权益类新发基金首募动辄300亿元且不少头部基金公司今年已有多只百亿级权益类新基金成立。

相较之下,中小基金公司却很难参与到这场“盛宴”之中。“如果中小基金公司做好了业绩,却无法吸引资金认购,可能导致优秀资源的浪费”,某中小基金公司人士认为,从当前市场看,中小基金公司即便做出了业绩,可能也未必能与大型基金公司正面竞争,行业的资源匹配仍然相对较差。

放大到行业层面,截至二季度末,公募基金资产管理规模已突破17万亿元。在头部基金公司强力“吸金”的同时,数据显示,一些小基金公司二季度末管理规模较一季度末进一步缩水,个别公司的缩水幅度甚至高达40%。

在前海开源基金首席经济学家杨德龙看来,投资者选择大基金公司明星基金经理的产品有一定的依据,主要是考虑到这些大型基金公司在投研能力、规模稳定性、业绩稳定性方面有一定的保障。当前基金公司的数量越来越多,如果没有一定的品牌,没有一定的规模和投研能力,确实很难发行出大规模的产品。

事实上,去年以来权益类基金业绩持续上扬,新发权益类基金和老牌权益类基金受到市场追捧。但随着公募基金行业竞争日趋激烈,不少业绩相对并不突出的基金公司旗下权益类产品甚至出现份额持续缩水,旗下基金经理也只能无奈离职。

进一步来看,有业内人士表示,遭千亿资金“哄抢”的“爆款基金”无一例外均出自老牌基金公司且由明星基金经理领衔。相比于老牌基金公司,中小基金公司缺少“明星基金经理”和优秀的过往业绩,而因公司规模持续无起色,基金经理离职难止,完善、稳定的投研体系难以形成,让不少中小基金公司陷入恶性循环。

整体而言,不难发现,当前国内基金公司越来越呈“头部化”特征,投资策略方面也越来越成熟,投资者也变的更加挑剔。中小基金公司在投资研究、销售运营及股东保障方面都有巨大压力,迭加银行系理财子公司、外资基金公司、人工智能等冲击。未来,无论市场如何,从趋势来看,大量中小基金公司将面临重大生存压力,要不快速进化,挤进头部,要不进为“小而美”的精品,不过,留给中小基金公司的时间的确不多了。

收藏
125.32W
我要评论
欢迎您发表有价值的评论,发布广告和不和谐的评论都将会被删除,您的账号将禁止评论。
发表评论
要闻
股市
关联话题
2.11W 人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