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施雪松的进击:腾讯智慧交通We Transport战略雄图
原创
2020-09-10 16:21 星期四
科创板日报记者 周源
目前,这套战略虽已形成实际技术能力,但由于国家智能交通规划尚处于试点阶段,离“推广和部署”尚有距离,因此腾讯We Transport战略也相应处于初级阶段。据施雪松推测,这个阶段可能会持续3-5年。

《科创板日报》(上海,记者 周源)讯,“We Transport是一项长期战略。”腾讯智慧交通副总裁施雪松,9月10日接受记者独家采访时表示,“这项战略整合了腾讯云多个技术实验室多年来积累的多项技术,形成一整套达成中国未来交通整体规划的解决方案包。”

通过腾讯优图实验室、自动驾驶实验室、未来网络实验室及位置大数据实验室,渐次释放腾讯云、人工智能、大数据、5G V2X以及GIS(空间位置信息系统)等技术能力,腾讯CSIG构建了“5+5+3+3”的标准技术框架,以之作为解决国内各地交通问题的底层软件支撑层和搭建G端(政府)、B端(企业)和C端(用户)共同参与的生态系统。

腾讯由此成为首家官宣系统性智慧交通长期战略的互联网技术公司。

首个智慧交通系统性长期战略规划

施雪松,原斑马网络CEO。

作为汽车行业连续创业者,施雪松于2018年加盟腾讯,以车联网业务行业专家的角色,指导团队推出腾讯随行等创新性车联网产品。9月10日,作为腾讯智慧交通副总裁的施雪松,在腾讯全球数字生态大会上发布腾讯智慧交通We Transport战略。

《科创板日报》记者注意到,8月6日,交通运输部综合规划司发布的《交通运输部关于推动交通运输领域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要求,到2035年,交通运输领域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先进信息技术深度赋能交通基础设施,精准感知、精确分析、精细管理和精心服务的能力全面提升,成为加快建设交通强国的有力支撑。

就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参与达成交通运输部规划中国交通未来发展目标的互联网技术公司除了腾讯,还有百度、阿里和华为,合称“B(百度)A(阿里)T(腾讯)H(华为)”。另外还有一些单点技术公司,如高德地图、千寻位置等。

其中,百度侧重自动驾驶和车路协同,阿里以“城市大脑+交通小脑”方式切入,华为则致力于成为“智能网联汽车增量部件供应商”,尚缺乏成体系的整体解决策略。

腾讯在智慧交通方面的特点是什么?其战略思考的立足点与“BAH”相比,有何差异?

“我们结合国家对交通发展未来方向的产业规划目标,推出We Transport战略。”施雪松接受《科创板日报》记者独家专访时说,“长期以来,交通发展由需求和供给之间的矛盾推动,‘人’是产生需求的核心。要解决交通问题,核心必须围绕‘人’。国家也提到,未来交通最终目标是‘要让人民满意’。”

通过“以人为中心”的指导思想,腾讯智慧交通战略目标是成为服务于交通全生命周期的“生命体”,“其本身是一个活的、以人为中心的、可进化、可学习、有持续自我改进能力的AI体系。”

记者从腾讯CSIG内部了解到,原先腾讯已有较多能应用在交通领域的技术能力,但不成体系,需要有一个将这些散落在各处的技术整合在统一框架内的时机。

现在,时机已现:即交通运输部《意见》的出台。

由此,腾讯成为业内首家结合国家交通未来发展规划,构建整体配套长期战略的互联网技术公司。

对标解决行业共性问题和不同需求

长期以来,全球交通行业都存在安全和效率的共同需求,当前国内还需加上绿色(环保)问题。

“安全和效率是交通领域一直以来面临的共同问题,国内今天尚需加上绿色环保要求。”施雪松说,“相对于传统共性问题,新的行业共性特征‘重建设轻运营、重IDC搭建轻数据应用、重硬件轻软件等’,更是当前交通领域由传统向智能化发展的主要行业障碍。”

如何解决?

We Transport采取的办法是“政府引导、企业主导、腾讯协助”。

在这个过程中,存在的实际现实限制:交通发展呈现强烈的地方性特征,因地区经济发展不均衡导致需求也较为碎片化,其中最显著的问题是交通建设标准滞后于发展需求和速度。

破除此等限制,施雪松设计了一套标准技术框架。

概括而言,即We Transport战略的“5+5+3+3”框架和能力图谱。

“5+5+3+3”框架的技术基础,得益于腾讯优图实验室、自动驾驶实验室、未来网络实验室及位置大数据实验室的支持,其整合了腾讯云、人工智能、大数据、5G V2X以及GIS(空间位置信息系统)等技术能力。

若对“5+5+3+3”做模块分解,则可分为“五大基础设施、五大核心引擎、三大能力承担和三大泛在生态”。

这四个模块对应腾讯的四组技术能力。

若从交通领域G端(政府)、B端(企业)和C端(用户)三类参与角色的维度出发,可形成四个需求场景:建设、管理、运营和服务。

解决这四种场景的运维需求,需应用腾讯智慧交通一项被施雪松称为“动态数据底座”的技术能力。

“这个底座要结合腾讯地图和时空等模块,用数字技术做解析,即人流、车流、社交、路况和第三方数据,这些融合后形成腾讯动态大数据。”施雪松对记者说,“我们将政府职能部门所属的基础设施设备如路况传感器、智能网联、路测和IoT设备,包括移动终端上的OBU(车载单元)等等完成连接,加上打通政府不同职能部门的业务数据,这些全部融合后,最终形成动态数据底座。”

用“5+5+3+3”技术框架,以动态数据底座做配合,最终的目的是服务于民。这种服务是可感知的,施雪松称之为“百姓可及”,也称为“用户可感知”。

施雪松说,上述三部分(框架、底座和服务)能形成一个完整的闭环,可将整个交通系统的管理、运维、优化和最终C端用户对交通效率、安全和环保的感知囊括在内。

标准技术和个性需求差异如何统一

当前,交通设施发展水平、对交通数字化的认知程度、各地政策和实际需求等,在国内各个城市,都存在着较大差异。

这就需要解决这样一个问题:一项标准化的技术框架,在满足一些共性需求的同时,要能解决差异化的问题和需求。

“5+5+3+3”考虑了这个现实需求。

腾讯智慧交通具体的做法是通过“5+5+3+3”中的第二个“3”,即“三大泛在生态”——内容生态、社交生态和服务生态,功能是把各地区所需的不同服务生态化。

所谓生态化,施雪松对《科创板日报》记者说,“举个例子,假定上海市需要有别于苏州市的交通服务,基于腾讯‘5+5+3+3’标准技术框架提供的部分能力,先通过上海本地公司(腾讯生态合作伙伴)做相应部分定制开发,实现最初的有效数据,再结合上海本地自有数据和腾讯标准数据,通过数字孪生融合的方式做融合处理,之后再做实际应用。”

施雪松提到的“数字孪生”,即腾讯“全链路数字孪生仿真”,属于“5+5+3+3”的第一个“5”,也就是“五大基础设施”。

“全链路数字孪生仿真”,就是把一条物理的路或物理的交通基础设施,变成一个全数字化的路或全数字化的交通设施。其中就会包含静态的路网结构和基建设施数据,还包括动态的如车流、车辆密度和速度等数据,通过数字孪生和仿真呈现在后台终端,供系统调用。

在实现各地区所需的不同服务生态化过程中,腾讯的标准数据,即来自“动态数据底座”。

在解决标准化框架和地区不同发展水平形成差异需求的过程中,“动态数据底座”包含的数据也是标准化的,结合腾讯各地生态合作伙伴参与开发整合的各地交通部门和企业的本地数据,最终达成城市交通“建(设)、管(理)、营(运)、服(务)”四个场景运维的无缝衔接,以及“人、车、路、网、云”的融合。

换句话说,“5+5+3+3”这套标准技术框架,能视各地交通不同发展水平和不同需求,以当地交通职能部门和企业自有的数据呈现的特征,做不同程度和不同水平的技术能力释放。

由此就能解决标准化技术框架和个性化需求之间的差异匹配问题。

目前,这套战略虽已形成实际技术能力,但由于国家智能交通规划尚处于试点阶段,离“推广和部署”尚有距离,因此腾讯We Transport战略也相应处于初级阶段。据施雪松推测,这个阶段可能会持续3-5年。

收藏
93.45W
我要评论
欢迎您发表有价值的评论,发布广告和不和谐的评论都将会被删除,您的账号将禁止评论。
发表评论
要闻
股市
关联话题
1.02W 人关注
5.82W 人关注
1.59W 人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