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毅邓晓峰最新讲话曝光:市场低迷恰是投资布局好时机,不放弃小市值公司,寻求共识之外机会
原创
2021-05-24 11:30 星期一
财联社记者 沈述红
邓晓峰认为,现在的时点,是相对容易做投资的窗口,需要去在表现比较差的板块和行业里面做准备。

财联社(深圳,记者 沈述红)讯,继4月下旬提及市场风格切换、要去市场共识之外寻找机会后,高毅资产首席投资官邓晓峰在上周四(5月20日)的一次交流中再一次指出,现在的时点,需要去在表现比较差的板块和行业里面做准备。

“我的组合调整继续延续去年下半年的投资思路,一要从企业的角度看机会,二要跟市场头部集中的情况稍微偏离一点。”

具体来看,邓晓峰表示,今年是上市公司盈利较好的年份,但下半年资金环境或偏紧。他看好部分上游行业公司,过去一段时间加大了上游原材料投资比重。基于部分互联网龙头估值历史偏低,他正在考虑重新增持港美股互联网企业。他同时认为消费品公司投资需谨慎,并会回避光伏股。

对于此前有基金经理称30亿市值以下的公司不看,邓晓峰认为这本身是不对的,他表示做投资重要的是站在正确的方向上,“我不认为大家管了大基金就不看小公司,我们从来也不排斥小公司。”

在本次交流中,邓晓峰还有一些核心观点分享:

“站在目前的时点,看下半年的资金情况,我认为可能会处于略微偏紧的状态,不会像之前的大规模资金流入。后面几个月有可能会出现资金从市场流出的状态。”

“互联网板块有一批公司已在历史估值偏低位置,尤其是大公司,腾讯、阿里为代表的企业,可能都处于这样一个状态。从某种维度上来说,已经可以去做一些早期的储备。如果后面还有进一步的外部冲击的调整,我们可能会逐渐再增加在互联网领域的投资。”

“这次跟以前商品行业周期有点不一样,不完全由需求所驱动。我觉得这一次有些品种可能涨过了就涨过了,不一定会出现大家所期望的超级涨幅。我对这一块保持谨慎。中国说搞碳减排、碳中合,有很多行业都被约束,某种程度上是需求增长比较多,但顾忌也比较多,是弱平衡的状态。所以,我觉得整个大宗商品不会有大周期。”

“现在的市场跟以前不一样,大多数跌,反而是比较好的时机和相对容易的窗口,可以慢慢地去把标的提高到我们觉得比较合适的仓位。”

“如果你把自己局限在曾经有成功经历的少数行业里面,但它只能阶段性带来超额的回报,但拉长看,未来它的回报一定会受到约束,这意味着你能够持续战胜市场的机会是偏弱的。”

“公募机构行为模式和方式没有发生太大的转变,大家还在延续2016年以来的思路,他们面临的挑战是企业业绩增长有压力和估值水平偏高,这是有风险的阶段。”

财联社整理了此次交流的精彩内容,以飨读者。

看好部分上游行业公司

从2015年泡沫破灭之后,市场风格走向了一个很奇特的阶段。在市场结构性牛市时,绝大多数股票下跌。尤其在今年春节前,市场极度表现消费和医药,大概有1000多家公司的股票价格比2400时还低。

邓晓峰表示,新公司上市在上市的早期时,定价比较高,没有吸引力的阶段。但经过两三年的调整之后,很多公司出现了不错的机会。如果你客观的从每个公司的角度去看投资,会更倾向于到非市场主流共识的一百多家公司之外的地方寻找机会。

从行业维度,邓晓峰称,一些上游行业经历了多年的投资不足,又叠加了我国要跟全世界一起推行碳中和碳减排。这个过程会让很多上游产能投放处于偏紧状态,他们从早年周期性占主导逐渐转向了结构性。能源的转型也会有一些变化,因为国际形势不太好,欧美一直在推动供应链重整,要把很多制造业搬出中国。

在东南亚、南亚、拉美等地,制造业的重新分配会带来基础设施的投资,相关上游的需求也会增加,这是中国在2001年之后曾经历过的阶段。所以,从这个纬度看,上流行业会有较好的机会。

过去一段时间,邓晓峰的持仓里亦增加了上游行业的公司,一是选择细分行业的龙头。2020年,互联网表现特别好,既有本身业务好的因素在,也因为疫情推动了整个行业的发展,使得其中涌现出比较有投资价值的公司。

2020年下半年到2021年初,邓晓峰的投资策略做了调整,增加了资源品的上游企业,和细分制造业的公司。此前,美国把一些中国企业加入了制裁名单,导致年初,像小米这样公司受到了较大冲击,也给他们提供了一个机会。

“所以我将整个组合在2021年一季度做了市场和行业的调整,将A股的投资比例下调,增加了港股的比例。到目前为止,港股占比约36%,A股的比例约50%,美股比例只有约十个点。”

下半年资金环境或偏紧

从市场资金面看,邓晓峰称2021年1月份应该是市场资金面最好的时候。1月份以公募为代表的新增资金有四千亿左右,但新增资金并没有让A股流动性的增强,因为1月份大概有三千亿资金投到香港市场,国内变成了存量博弈市场。

春节之后,整个市场迅速调整。无论公募还是私募,资金流入都迅速变冷。但市场在走过去五年的余波后,依然偏向消费医药、新能源为代表的行业。相对而言,其他行业和公司被市场所冷落。

在邓晓峰看来,上游行业今年有不错的表现,源于非专业机构的资金的推动。“今年可能最好的行业是钢铁,但是专业机构基本上没有怎么买。”他坦言。

站在目前的时点,看下半年的资金情况,他认为可能会处于略微偏紧的状态,不会像之前的大规模资金流入。“后面几个月有可能会出现资金从市场流出的状态。”

今年是上市公司盈利较好的年份

邓晓峰认为,2021年将是上市公司盈利较好的年份。主要的原因在于出口拉动了外需,价格传导机制比以前更顺畅。因为整个供应链受到影响,海外提价比国内更顺畅,上游涨价时,海外的客户提价的频率更高。

在他看来,虽然今年很多出口公司受到上游原材料涨价的影响,但总体的利润会比以前更好。

邓晓峰同时指出,国内虽然情况比较好,但制造业投资新建产能的意愿不是特别强,总体上偏保守、偏谨慎,更多地是用自动化的设备去替换原来的生产线。另外,由于制造业招工越来越难,各个省能耗指标的约束,国内制造业投放不像历史上那么强。

“所以,在这个维度之下,今年上市公司供需较好,导致企业盈利,但分布不均衡,偏上游的会好一点,不能传导的公司压力较大。”

消费品公司投资需谨慎

通过分析了去年百亿基金和今年一季度新基金发行情况,邓晓峰发现,大多数去年六月份以来发行的百亿基金,到目前为止给投资者带来的回报率不高。“公募基金行业市场往往会有比较高的流动性,随着时间的推移,如果不能够为投资者带来回报,这些基金维持足够高的规模比较难。”

他补充道,看一季度末基金会发现,除了少数几家新发基金的规模还能够维持,大多数公募新发基金规模后续都有大幅下降。即使是在医药和消费品这样表现最好的领域,大部分产品规模都已经开始缩减。

这其实意味着,在过去几年,机构从自我强化走到了需要去观察的阶段。从其发展阶段来看,已经走到后期阶段。“从资金面的角度,需要去继续观察,如果在后续几个季度发生了不利的变化,可能市场的回报面临的波动会比之前更大。”

邓晓峰解释,过去几年少数行业表现好,主要源于估值水平提升很快。只有少数行业的基本面好。多数行业基本面不好的时候,市场容易形成强化的过程。

而在今年,有更多的公司业绩的表现会比大家想象中要好。但他认为,类似消费品的公司需要稍微谨慎。尤其是过去几年最稳健的行业和公司都出现了渠道库存增加的情况,上市公司龙头企业收入增长压力在增大。“过去大家认为行业结构特别好的,这种行业都出现了一点点压力,还是需要谨慎一点。”

加大上游原材料投资比重

在此背景下,邓晓峰表示其组合调整继续延续去年下半年的投资思路年,一要从企业的角度看机会,二要跟市场头部集中的情况稍微偏离一点。

具体行业结构调整上,邓晓峰所持有的第一大行业在上游,也即原材料,该行业持有比重约为25%;第二大持有行业为信息技术(消费电子等),尤其是从今年一季度至今,邓晓峰将该行业的持仓比重增长至20%以上。

邓晓峰持有的第三大行业是科学消费,持有比例超过15%。该行业在2020年表现很好,电商比例很高,有些公司涨幅较大。“今年我们又重新买了科学消费,但不是互联网的电商,而是一些汽车行业的公司。”

邓晓峰持有的第四大的行业为制造业的工业企业,持股比例约6%-7%。值得一提的是,他持有的能源行业比重也在5%左右。

考虑重新增持港美股互联网企业,回避光伏股

在此次沟通中,邓晓峰也透露了自己下一步投资计划。

邓晓峰表示,在2021年二季度,市场调整最多的是在美国上市的互联网公司,以及部分港股互联网公司。

究其原因,他认为这在于国家反垄断所引发的市场对这个行业的担忧。同时,中美紧张的政治环境,叠加经历了过去几年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之后,整个行业渗透率到了很高的水平,其本身增速也在下降。

不过,在投资上,邓晓峰对该行业的却有着偏逆向的投资思路。早在2020年下半年,他便将下降了该行业投资比例。从现在开始,邓晓峰要考虑重新去增加这个行业的比例。

他坦言,“如果后面还有进一步的外部冲击的调整,我们可能会逐渐再增加在互联网领域的投资。”

邓晓峰对另外有两个行业调整也比较多。

一是光伏行业,在2020年下半年到现在,邓晓峰把这个行业的比例降到非常低。主要的原因在于市场共识太强,公司表现太弱,大多数公司都有巨额融资,都在进行比较大比例扩张。由此,邓晓峰认为,在今年下半年到明年,光伏行业有可能迎来产能大规模投放。

“从投资的角度需要回避。”他直言。

二是汽车电动化和智能化行业。邓晓峰比较看好其中的机会。主要的原因在于整车企业经过这几年的探索之后,逐步打通了产业转型路径,且明显比跨国公司准备得更为充分。因此,他在二季度增加了该行业的持有比例。但在此之前,邓晓峰也做了对冲,以预防海外公司调整带来的负面影响。

问答环节

现在是相对容易做投资的窗口

Q1:在这个时点管理规模还可以继续扩大?

邓晓峰:这是两个问题,一个是实际的问题,一个是规模的问题。

从实际情况看,这个时候做投资是较好的时候。第一我们认为后面的市场调整的压力会大。经历了几年的结构性牛市,从风格上来说,逐渐进入一个比较后期的阶段,市场本身是有压力,不会像之前一样市场表现的这么好。

市场有调整的时候,方便去做投资的选择。现在的市场跟以前不一样。之前是结构性牛市,现在大多数跌,反而是比较好的时机和相对容易的窗口,可以慢慢的去把标的提高到我们觉得比较合适的仓位。在市场偏低迷的时候,对基金经理、对投资人都更好。我希望在一个市场特别差的时候去做投资,往往这个机会更好把握。

规模问题上,事实上,我们这几年都在封闭申购打开赎回,有一些帐户也在做调整。去年赎回规模比较大。所以,每年我们都会把赎回的规模的一部分拿出来开放收购,用这个方式去做正常的更替,这是我们在规模管理方面的理念。

Q2:目前美国通胀指数比较严重,各个国家流动性收紧预期,港股的波动会不会更大?

邓晓峰:港股的波动本身比我们大,美国如果跌,港股一定调;国内跌,港股还调。首先要有一个预期,这本身是一个波动的市场。但在波动里面,往往能够给你比较好的机会。今年我们在港股市场上特别受益,虽然年初因为一些政治事件导致了一些公司受到了特别大的冲击。

但这个时候做投资往往特别简单。如果能够有风险预算和风险承受能力,在这样特别差的时点去做投资,更容易为客户创造超额收益。

对香港市场,我也会特别谨慎。但我认为香港市场提供的机会非常好。它既有互联网大公司,也有被特别低估的国企,还有制造业龙头。

Q3:您对后市相对比较乐观?

邓晓峰:其实今年年初我们比较谨慎,但是仓位一直比较高。因为市场不断有好的投资机会出来,我们持有的有很多行业和公司比例下降和调整了,但又重新买进去。这导致我们现在还是高仓位。

Q4:流动性缩紧对A股哪些行业会影响比较小?

邓晓峰:现在A股总体流动性是够的,每天的成交量都是在八千到一万亿之间。我觉得,未来即使资金收紧,但是如果有一些行业实体盈利表现好,能够持续超预期,反而比较容易实现正收益。这将不是全面牛市之后的紧缩,而是结构性的表现。

未来整体向上空间应该是受到抑制的,这包括国内流动性抑制,也包括更长的时间维度,如疫情结束之后,欧美又对中国发动约束限制和围剿,由此限制市场整体向上的涨幅,可能好几年都不会有特别大的涨幅。

但是结构上,会更有机会,因为本质上市场内部没有杠杆。没有杠杆的时候,整个市场有几千亿日均成交额,还是会有机会。只不过市场的行为模式是一段时间低迷,再出现一段时间的有结构性的机会。

商品不会出现大周期 部分互联网龙头估值历史偏低

Q5:今年商品涨幅比较大,请问您对商品的看法如何?您刚才说今年互联网可能会有布局的机会,可否具体聊一下?

邓晓峰:这次跟以前商品行业周期有点不一样,不完全由需求所驱动。目前,中国美国欧洲经济复苏带动了一部分需求,但可能对大宗商品的消耗的增量仅仅是个位数增长。这不像过去真正大周期,例如,中国2001年开始棉花出现两位数的需求增长那样。

这次更大的原因在于:过去很长时间因为故意的原因,导致目前商品处于偏紧状态。所以,我觉得这一次有些品种可能涨过了就涨过了,不一定会出现大家所期望的超级涨幅。我对这一块保持谨慎。中国说搞碳减排、碳中合,有很多行业都被约束,某种程度上是需求增长比较多,但顾忌也比较多,是弱平衡的状态。所以,我觉得整个大宗商品不会有大周期。

但是少数的品种,如果跟这次能源转型,或其他国家工业化和城市化相关的过程,会涌现出好机会。比如铜,未来五到十年反而又是一个大的需求,结构上会非常有利。今年和明年产量增长最快,会有短期供应有压力,长期供求特别好,整体是一个复杂的状态。

但是对大众商品中期和长期投资机会,我可能比市场上大多数人更乐观。组合上,我们也会做一些调整。如果大宗商品真的是有短期很大涨幅,我会降低比例。但毫无疑问,这是一个战略性的配置。

具体到互联网板块,有一批公司已在历史估值偏低位置,尤其是大公司,腾讯、阿里为代表的企业,可能都处于这样一个状态。从某种维度上来说,已经可以去做一些早期的储备。

当然,我觉得市场情绪没有释放完,行业基本面处于增速放慢的过程,市场可能也认识不够,会有下行风险。对于偏小的互联网公司,我觉得是参差不齐的,也有很多很便宜,但太小的公司。

总体上,我觉得互联网,尤其是在美国市场,会很快进入我们又重新很有兴趣的阶段。

Q6:大宗商品的周期什么时候结束?投资者抄你作业,会不会让你后面更加低调?

邓晓峰:还是要做好产业基本面的判断,投资本身的区间和周期很长,有波动有调整,短的维度做投资会更不容易。我们也有一些投资决策维度比较短,但都特别难。

在大宗商品层面,短期看,我没有市场这么乐观,因为今年和明年同行业供给增加最多。但是我也知道,在未来的三年、五年甚至十年之内,供应特别受限,因为很多投产都是五年到八年之前开工的项目。我们投的公司,是2015年开始,到今年才投产,中间6、7年的时间。所以我当时做这投资,已经在更长的时间维度里面计算。过程一定会有波动,尤其是在今年和明年。但对我来说,以更长的时间维度,反而还是处于一个好的窗口。

市场关注度方面,我觉得做基金经理,意味着有更多人会去揣摩你的想法,让投资难度更大。因为只有当你想到但别人不知道的时候,超额收益最丰厚。如果他们影响了你的投资决策,让你还没有有效实施投资,市场就已经过度反应,这是麻烦的事情。所以其实我们挑战一定会越来越大,这时候你有一些跟大家不一样的想法和布局,就特别重要,我们很多的布局时间都很长,其他人不一定耗住。

Q7:医美板块目前涨幅很多,对医美板块的看法如何?

邓晓峰:这是一个大家都觉得很好的行业,我自己不会在这个时间点去做这个投资,因为还有其他的机会。

我觉得有些更大的领域在发生重大的产业转移和变迁。所以,机会不一定集中在少数行业。如果这些行业你能够提前布局,当然好。但如果这个时候,继续去参与医美板块布局,潜在的收益率不一定会跟风险匹配,甚至很容易亏钱。

Q8:猪价跌的很惨,现在对畜牧业版块尤其是养殖行业,您有没有什么自己的见解?

邓晓峰:这个行业我们看到的特点是,在集中化管理方面做得比较好的公司,也有巨大的盈利压力。比如新希望是能力非常强的公司,但是他在一季度有巨大的盈利的压力。从这个角度,我们还是要更客观。

公募到了有风险的阶段 要去市场共识之外寻找机会

Q9:谈谈您目前对公募行业的看法?

邓晓峰:我觉得到目前为止,公募机构行为模式和方式没有发生太大的转变,大家还在延续2016年以来的思路,他们面临的挑战是企业业绩增长有压力和估值水平偏高,这是有风险的阶段,同时也形成了一些规模特别大的激情。

以我在2007年之后的一些经历为例,我2007、2008年的时候,已经开始管百亿基金,2007年因为一轮牛市出现了非常多的大基金。彼时整个公募占流通市值的占比曾经到过20%,前所未有。2007年之后,市场开始调整,2009年则出现反弹,市场风格发生了一些变化。

2010年开始,市场更偏好小市值的公司,那时候所有大基金都处于管理难度越来越大的时候,越来越难去获得超额收益。那时,涌现出了一批在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业绩偏好的一些偏小基金,每个年份每个阶段都会有新的明星基金经理会出来。

我觉得从2010年到2014年,都在往这个方向在不断的演化延续。2014、2015年是基金最差的时候,百亿基金已经凤毛麟角。2015年牛市时,靠新发规模才冲起来一批百亿基金。

有人说30亿市值以下的公司不看,只看200亿以上的公司,这本身是不对的。做投资重要的是站在正确的方向上。在企业发展方向,最主要的是判断企业能够增长,能够创造价值和创造回报,而不是说公司市值的大小或者曾经有多少辉煌。

所以,我综合评估目前专业机构的持仓结构和公司的增长潜力后,觉得他们未来面临的投资回报压力会比较大。我们需要重新去寻找在未来能够带来更好回报的公司。中国现在有五千家上市公司,还是有非常多的机会。

同时,中国现在产业发展其实也挺有意思,很多产业在日新月异,也有一批重量级公司能够出来,而市场好像认识不充分,不是只有喝酒吃药。当然,消费品面临的压力会更大一点,我还是比较谨慎的,里面太多的公司市值太高,会面临增长的压力。医药行业本质上则是自下而上驱动、研发驱动的行业,它会不断催生出新的自下而上的机会。

市场有没有机会,先问自己有没有机会?然后机会在哪里?能不能去投?投的时候承担什么样的风险?站在企业的发展的角度把这些问题全部思考过之后,我觉得我会更多的目前要在市场共识之外的公司里面去寻找机会。

Q10:在过去的业绩之中,有多少是运气的成分?怎么去评价基金经理是比较合适的?

邓晓峰:投资总有运气的成分,也一直希望运气能够对自己有所照顾。但是拉长看,投资运气成分占比较小。

运气什么时候最重要?当你刚开始进入资产管理行业,刚做基金经理时是最重要的。因为这时,你需要得到外部的认可。同时,这时候你一定是属于不合格的,要犯错误,要成长起来,一定需要运气帮你走过早期的阶段。

但随着管理时间越来越长,运气权重会越来越低。因为基金经理需要培养可持续的能力,这个可持续主要表现为,你需要跟上产业的发展,跟上国家经济的发展,跟上全球产业发展创造的机会。因为社会是不断前进和进步的,基金经理需要跟随这样一些财富创造的行业,去把握市场的增长。

当一个行业好的时候,把它未来十年的收益争取更早实现,意味着我在短期有更高的回报。但如果你把自己局限在曾经有成功经历的少数行业里面,但它只能阶段性带来超额的回报,但拉长看,未来它的回报一定会受到约束,这意味着你能够持续战胜市场的机会是偏弱的。

我希望能够让自己跟上产业的变迁,比如互联网行业带来的增量你需要能够跟上去;新能源领域的能源革命会带来巨大的产业的重组和增量,你需要争取,至少不落下。如果能够把你的能力跟产业的发展潜力去匹配,你可能会更有机会变成更长期的基金经理。

这在本质上需要基金经理去不断迭代去学习,理解行业变迁,观察哪些行业未来在经济体系中占比更大,利润结构更多。不然基金经理可能会摊薄收益。因为财富的创造是蛋糕做大的过程,如果只局限在少数领域,你的份额和比例会越来越低,回报率上也不一定能跟上有效市场的发展。

现在要去表现差的行业寻找机会

Q11:可否请你解释,您现在整体持仓里面哪一些是被低估,您提早做了布局,哪一些是为将来的收益做布局?

邓晓峰:我的组合是相对多策略的,有一个梯队,不是全攻全守的组合,我自己的性格也是这样。有一批公司在几年前就开始做准备。

以我们持有的第一大行业——大宗商品行业投资的过程为例,最早做这个行业的投资,是因为我们在2015年、2016年我们在做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准备,也即投电磁的时候,要去看有哪些材料,正好有一家公司收购了全球第二大工矿,它更大的资产是在铜里。随后研究铜的时候,我们发现铜行业有很好的机会。

因为搞电动车,要用更多的铜。从供应的角度发现了机会。当时,我们看到全球铜矿资本支出一直表现特别差,2010年以来一路下行;还看到每年铜矿的开采品位从2001年以来到2016年都在下降。这激发了我们的投资欲望。要知道这是一个供给越来越受限,未来需求会很好的行业。什么时候供需达到一个交汇,就会有很好的这个投资的机会。

2016年我们开始去找铜的标的,当时还没投,因为2017年反弹过后已经有点高,我决定等待。同时,彼时公司的节奏来看还不到,所以我们就一直在观察。直到2019年,我们才开始投资。通过调研,我们知道我们选择的公司在2021年的重要的铜矿要投产,市场一般是提前一年反应,我们就争取再早一点,提前两年开始做准备。于是,我们在2019年开始把这个行业的比例给加上去了,一直跟踪,他们也一直都在按照我们的预期在走。

所以,这是经过了4、5年研究准备,和两三年的投资准备的过程。2020年到今年,这个行业是表现的过程。除此之外,我们之前在新能源,不管是太阳能和电动车,都是提前比较长的时间做一些准备。

因为我自己的性格,涨得特高的时候,我很难去跟随。如果我提前布局,花更长时间去等,我反倒愿意。如果我组合里面有多个不同的策略,我就耗得起,就可以实现这样的想法。

现在,我也在组合里面做准备。一是在汽车领域,经过几年发展,电动化和智能化转型已经到了关键的突破性窗口,不管是整车和零部件,都会有更多的机会出来。以前,我们觉得机会只在电的领域,现在整车和更多零部件领域出现了更清晰的结构,我们就开始为未来做一些准备。

TMT消费电子领域,我觉得好像也到了在手机领域出现品牌的重新基座,以及一些公司能力提升很好,以前只做线上,现在线下也做得很好。在这个过程会发现挺有意思的变化,但好像市场对这些方面的共识都还没有形成,所以我们做了提前的布局,之前我们买了很多细分领域的小公司。

尤其是在去年四季度和今年一季度,市场消费医药涨的时候,其实那些小公司调整得非常厉害。但是现在一些细分品类公司表现都不错。我们要对企业的盈利增长作出比较好的判断,且判断能够相对准确。而现在的时点,我们需要去在表现比较差的板块和行业里面做准备,比如互联网。

不排斥热点 不放弃跟踪小市值公司

Q12:在长期的这个投资领域中,怎么克服人性?

邓晓峰:这和我过去的职业生涯、性格特点有关。我对趋势很强,高估时追涨对我来说不是特别合适。当市场共识性很强,这些行业可能正好是经济发展的热点,市场上热点我们不能够排斥,你需要去打提前量,因为他很可能是我们这个经济发展过程中重要的现象和矛盾。对此,你是不是能够更早发现一些产业趋势,尽量打提布局,偏早下注,上涨时不断减仓。很多时候研究能力跟不上可能错失部分行业,比如医美。

在公募行业经历特别长的基金经理,会在很多时候逆市调整组合,这是常态。早期,你需要让市场去认识你,这时候风格越及时越好。但是当你做到投资总监后,就不要跟大家在一个赛道里面去PK了,不要天天短跑,尽量去做恒心,要在更平衡的角度去实现持续回报。

Q13:怎么样去判断和把握住较好的周期,在周期下行时,如何抵抗住对投资的负面影响?

邓晓峰:所谓的周期都要跟供应和需求结合一起看。供不应求,上行周期很强;供过于求,就是下行周期。商品或者服务是同质化更强,还是个性化很强?如果同质更强,大多数工业品周期属性会强。消费品的品牌溢价程度更大,周期性会偏弱。

我们往往去看产品或者产业渗透率处于什么阶段,渗透率比较高就更强,渗透率比较低成长属性更强。但即使是渗透率比较低,因为阶段性供应很大,也会带着周期性波动。历史上的半导体,就是三到五年一个周期。我们需要去判断,企业和产品渗透率处于什么阶段,生命周期处于哪个阶段,需求供求结构会怎么样,属性怎么样,然后去研究分析。

Q14:谈谈小市值公司的机会。

邓晓峰:我觉得如果是小基金,小市值的公司更容易在占更高比重。对大基金而言,单一的小市值公司占比比较小。对我来说,不能够因为规模大了,就不多想了。基金经理需要去发现市场上存在哪些错误机会,然后抓住这些机会。在一个热闹的市场里,小市值公司是很难买的。

但现在,跟以往不一样,我们的同行和竞争对手都放弃了对这类公司的关注。我们会发现小公司挺好买的,这个时候建仓其实没有问题,更多的问题是在你对他它未来的业务增长的判断。我不认为大家管了大基金就不看小公司,我们从来也不排斥小公司。

市场本身风格本身是有变化的。我2001年进入国泰君安时,有一个特别聪明的同事,他回归了这个2001年之前的市场的交易数据,发现小市值一直跑赢。后来他做了一个小市值组合,结果从2001年到2005年,却是大市值公司跑赢。2007年后,市场风格又变了,尤其在2009年大反弹之后,小公司又成泡影。

本质上,少数头部公司永远会是赢家,但是小公司的增长更好,要在客观的维度去评价这样的事情。2015年,最大的机会在头部公司里面的。现在,头部公司以外的公司里面也有非常多机会。要客观看待市场机会在哪里,产业的机会在哪里,企业的发展在哪里。不能够因为简单的话语就去组合投资。

从行业维度,如果有一些行业在未来有重大发展和变化,研究这个行业里的小公司会有更好的这些机会。因为这是行业性机会,小公司有优势,未来增长空间很大,更容易做出判断和决定。这时,我们可以通过行业来去筛选一些相关领域的小公司。同时,我们也在做新股定期的扫描,通过这个办法来去把一些质地好的公司给筛出来,然后继续观察。

先分好坏,然后把好的东西归结起来,让我们的同事去做准备,然后再找其中有没有机会。我觉得即使是大基金,也要把VC、PE的思路带到我们的组合管理里。资本市场进步很快,大家已经把一级市场赛道投资的做法运用得非常极致。在我国,很多小公司都没有生产的问题,都是发展的问题。

收藏
131.61W
我要评论
欢迎您发表有价值的评论,发布广告和不和谐的评论都将会被删除,您的账号将禁止评论。
发表评论
要闻
股市
关联话题
4.88W 人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