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联社时评】央行为什么不“降息”?
原创
2021-07-15 15:48 星期四
财联社记者 罗克关
对大国而言,不仅政策有回旋余地,本身也有更多工具去应对通胀。

今天是降准日。但央行上午缩量续作MLF,并维持利率不变,这个结果令市场稍稍感到意外。因为这两天LPR利率下调预期已经开始升温,MLF利率不动,就意味着下周二的LPR利率大概率也是不动的。一些媒体更是直接打出了“降准之后,央行没有‘降息’”这样的标题来吸引读者。

先是超预期全面降准,继而又很审慎的维持资金价格,进退之间的取舍,彰显货币政策的平衡艺术。有意思的是,昨晚美联储的半年度国会听证会上鲍威尔的一番表态,也充分显示了当下经济环境中政策取舍的难点和痛点。

从整个陈述来看,鲍威尔最核心的态度无疑是在劳动力市场没有明显改善之前,不仅加息需要搁置,连缩表也要慢慢来。数据显示,6月份尽管美国非农就业数据有超预期的表现,但失业率仍然与前期基本持平,为5.9%。这离美联储3.5%的目标阈值仍然是比较远的。

这也正是为什么在6月份美国PPI和CPI数据双双刷出“爆表值”的情况下,美联储沉得住气的原因。鲍威尔的陈述一上来也再次强调了美联储最基本的两个政策目标——充分就业和价格稳定。如果美联储对通胀的预判是暂时性的,主要是因为供给受限而推动的,那么将政策上更大的权重放在充分就业一侧,确实是无可厚非的。

但是鲍威尔也留了后手。他说,如果目前对通胀的预判后续证明是错的,美联储后续会出手并“采取适当的行动”。

应该讲,在通胀这个问题的判断上,美联储和中国央行的看法目前是有一些“神同步”的。这与一些小国央行先后加息以应对大宗商品价格上行的局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事实上,当前在供给上最大的制约就是疫情的反复,这个问题在疫苗接种率逐渐提高的情况下,确实有可能在三季度之后得到改善。当前所不确定的,只是疫情得到控制后商品价格下一步的走势会有什么意外的变化。

然而在需求侧,也就是各国央行都非常关注的充分就业问题上,疫情和周期叠加的影响显然还没有完全释放,而且问题远比供给侧复杂。不仅美联储认为美国就业市场的改善并不充分,中国央行也将目光更多的投向了对就业而言非常重要的中小企业身上。本周召开的经济形势座谈会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更是指出“宏观政策要把握好区间调控 坚持就业优先”。

对于大国而言,不仅自身在政策回旋上有更多的余地,其本身也有更多的工具去应对问题。回到商品价格上涨这个问题上,中国有关部门近一段时间来已经连续出招应对。美联储其实也有手段应对,由于市场对美联储政策态度转鹰的担忧渐浓,美元指数整个6月份是大幅反弹上涨的。

要知道,全球大宗商品主要的定价货币就是美元。

收藏
76.3W
我要评论
欢迎您发表有价值的评论,发布广告和不和谐的评论都将会被删除,您的账号将禁止评论。
发表评论
要闻
股市
关联话题
66.05W 人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