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联社时评】期待更多“院士企业”登陆A股
原创
2021-09-22 19:22 星期三
财联社记者 彭科峰
A股近五千家上市公司中,目前只有中科三环、以岭药业、苏博特等少数几家公司的创始人是院士,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上市公司年年有,这次有些不一般。日前,中科院院士、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创办的诺诚健华医药有限公司的上市申请获得科创板正式受理。此次上市公司拟发行2.6465亿股,拟募资约40亿元,中金为其保荐人。如果不出意外,这家“院士企业”不日后将登陆科创板。

据悉,诺诚健华的主要产品之一奥布替尼(宜诺凯)已于2020年12月获得国家药监局附条件批准上市,目前公司还有6款产品处于I/II/III期临床试验阶段,8款产品处于临床前阶段,说明其发展前景不俗。不过,诺诚健华之所以饱受关注,主要还是因为施一公院士是公司联合创始人,拥有院士光环的加持。

院士资源有多稀缺?截止8月31日,沪深两市共有4455家上市公司,其中只有中科三环、以岭药业、苏博特等少数几家公司的创始人是院士,福晶科技、机器人、光迅科技、安泰科技、国盾量子等一些公司的高管团队中有院士,绝大部分上司公司中,都难见院士的身影,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作为科技界最高荣誉,中科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的含金量不言而喻。在新中国的科技史册上,两院院士群体凭借深厚的学术造诣、宽广的科学视野,站在国家与民族利益的最高处,为中国的现代化事业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但长期以来,科技、经济“两张皮”的现象突出,院士作为科技领军人才,和产业界的结合并不密切,对经济的示范带动作用也有限。由于种种原因,以院士为代表的很多高端科技工作者的很多科研成果尽管通过层层审核,获得国家级奖励,但往往在实验室里束之高阁,没有进行商业化转化,也没有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需要指出的是,做科研和办企业本来就是两回事,由于缺乏专利、法律、金融、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一个优秀的科学家往往不能成为一个成功的企业家,但这两者之间并未存在不可逾越的鸿沟,国外的新创企业、上市公司中,由院士、教授领衔创办的并不在少数。近年来,我国经济的发展已经由主要依靠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为主要依靠创新驱动,要实现这样的转变,就需要更多以院士为代表的高端科研人员放下身段,从“象牙塔”走入商场,通过创办企业的方式将更多前沿科技成果进行转化,不断带动形成新的产业。从这个角度来说,中国需要更多的施一公站出来,从科学家变身企业家,成为促进经济增长和就业创业的新引擎。

当然,对于由院士等尖端科技人才创办的企业来说,要想发展壮大,也需要资本市场的助力。只有施一公们能够从市场融得更多的资金并将其投入到新品研发中,才能带动相关产业的做大做强。同样,更多施一公们创办的企业上市,也有利于A股市场的繁荣和发展,也更有利于中国经济的行稳致远。

收藏
99.21W
我要评论
欢迎您发表有价值的评论,发布广告和不和谐的评论都将会被删除,您的账号将禁止评论。
发表评论
要闻
股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