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终极美人脸在于“圆”
2022-01-10 14:58 星期一
作者:廉子雎 创刊號FA
翻一翻上世纪20、30年代的老照片就不难发现,“面如满月”是民国美人脸的终极标配。

说起美人脸,让人想到《红楼梦》中用“脸若银盆”来形容薛宝钗的美貌。这或许会让当今的俊男靓女觉得费解,甚至会说用“盆”来形容脸型简直是在调侃。

其实,古文中的“银盆”就是比喻“满月”,而“面如满月”自古以来便是对美人脸的最高赞美。如今网络上对“银盆、满月”的解读总会不自觉的代入现代思维,侧重点总会放在面容洁白无瑕,而忽略了最直接的字面含义,那就是对面容饱满圆润的着重强调。

87版《红楼梦》的选角颇具古典韵味,让人对“面如满月”有了更为具象的理解。

image

87版《红楼梦》尤二姐

如果说古文中对美人的描述难以想象,古画中的仕女离现在又太过遥远,其实只要翻一翻上世纪20、30年代的老照片就不难发现,“面如满月”依旧是民国美人脸的终极标配。

image

1934年绝版美妆教材《摩登妇女美妆术》中,对“美人脸”的标准进行了十分详尽的描述:“颜面成鹅蛋形。下颚骨要低小而微隐。口辅须肥圆而有笑靥。颊部圆满,颧骨低隐。额宜高广,发之部位宜上。两额丘距离宽阔。皮下脂肪丰富,使全面有圆味。”

image

肥圆?圆满?有圆味?看完这一条条的描述,是否有些迷惑?似乎每一条都与现代审美标准背道而驰。这真的是美人脸的标准吗?也许今天的人们,已经很难想象这到底是一位怎样的美人。

image

在摄影技术十分发达的民国时期,想要考证美人的真实容貌并非难事。大量留存至今的老照片、老电影、老杂志上的封面女郎,还有随着电影的风行,大众孜孜不倦推选出的“电影皇后”,都是那个时代审美风格的真实写照。

image

上世纪30、40年代杂志封面上的标致美人

随着活跃在银幕上的女性越来越多,电影界发起了“电影皇后”的评选热潮。1926年,张织云当选中国电影史上的第一位影后。电影杂志曾这样形容她的美貌:“她那圆圆的脸儿和那一副脉脉含情,惯会赚人眼泪的秋波,极其善于传情。”

image

张织云

其五官透露出的独特美感或许与现代审美标准大相径庭。张织云的面部轮廓圆润,五官较为扁平低隐,低垂的眉宇间带有淡淡的哀愁,这是一位还未脱离旧时审美色彩的木讷美人,这类哀怨迷离的“悲旦”(传统戏曲的旦角之一,以扮演悲情戏中的妇女为主)风格在上世纪20年代很受大众欢迎。

image

张织云

进入上世纪30年代,电影行业与大众娱乐的蓬勃发展,中国“电影皇后”的票选热潮如火如荼,其中最为人熟知的“电影皇后”则非胡蝶莫属。1933年,胡蝶高票摘得“电影皇后”桂冠,1935年,她又被《电声》杂志评选为“最美丽的女明星”。

image

胡蝶

尽管如今很多人理解不到胡蝶的美,还有人用“芙蓉姐姐”来调侃她,但毋庸置疑,胡蝶拥有上世纪30年代最具“国民度”的美貌。她丰盈的面容与标志性的单边酒窝,端庄大气又不失随性俏皮,长相十分讨喜。民国杂志曾用“富丽堂皇”来赞誉胡蝶的容貌,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人间富贵花”本尊了。

image

胡蝶

《摩登妇女美妆术》中将丰盈饱满、红白相映的面容称作“桃颜”,是美人脸的极致。在月份牌广告画中经常可以看到时髦女郎圆圆的脸上透着酒晕似的胭脂,这是别有一番古典意趣的,不禁让人联想到唐代仕女图上的“酒晕妆”。

实际上,唐代仕女的“酒晕妆”,其核心美学意蕴与民国美人脸的审美旨趣简直是若合一契,二者所追求的正是丰盈雍容中的那份雅致。

image

民国月份牌中的娇艳美人
图片来源:大枝

据一位年过鲐背的沪上老奶奶讲,上世纪30、40年代,十里洋场中的大家闺秀,其妆容手法一般是:傅粉——敷设白璧底妆,渗胭——生成白里透红,塑唇——重构细长口型。

这与唐代美妆术何其相类:“美人妆面,既傅粉,复以胭脂调匀掌中,施之两颊,浓者为酒晕妆;浅者为桃花妆;薄薄施朱,以粉罩之,为飞霞妆。”

image

唐代舞乐美人图

民国时期虽然受到西方美妆风潮的影响,但美人们依旧保留着中式古典美的灵魂。两颊上的一抹红晕,不仅提升了娇艳气色,也让面容显得更加丰盈饱满。上世纪30年代被誉为“模范美人”的叶秋心所拥有的就是一张标准的“满月脸”。

image

叶秋心

1940年,《青青电影》发起“影迷最心爱的影星”评选,女星陈云裳力压群芳位居榜首。彼时上海正处于“孤岛时期”,她又被称为“孤岛影后”。这位来自香港的美人青春活泼、身材健美,照片中常以洋装、泳装出镜,颇有好莱坞女星风范,但她的容貌并未西化,依旧是地道的中国美人。

image

陈云裳时装照,右图是以她为原型创作的阴丹士林布广告画

image

陈云裳的古装扮相古典,泳装造型摩登

上世纪40年代,人们推崇的“美人脸”更为丰盈娇艳。古典审美中的圆圆脸并不是等于脸大,而是讲究流畅圆润的轮廓,弱化骨骼感,糯米团子似的小圆脸又被称作“粉扑子脸”。电影明星周曼华被誉为“冬瓜美人”,因为她有着一张丰腴甜美的“冬瓜脸”,这样的形容真是非常生动有趣了。

image

李丽华早期的“粉扑子脸”

image

“冬瓜美人”周曼华

民国漫画家郭建英曾绘制了一幅《补救法》,展现了因时代造就的审美差异。一位瘦脸的S夫人拿着自己的照片到照相馆里说:“请把这张照片横向放大一些,行吗?”

当人们在各种美颜app中来回切换,尽力把自己的脸P得更小一点时,民国的女士反而想尽办法让自己的脸显得“大”一些,甚至当年的整容院还推出了“丰脸针”项目。

image

郭建英漫画《补救法》

在网络审美主导一切的当下,“满月脸”似乎已经无法与大美女划上等号。民国女性的老照片常被当代网友苛刻评论,小圆脸也被扣上了“大饼脸”的帽子,营销号大肆宣扬着圆脸显胖不上镜的焦虑感。圆脸成为很多年轻人“外貌焦虑”的原因,甚至被认为是一种“容貌缺陷”,以至于通过医美、整形、P图等各种手段达到所谓的“小V脸”。

image

胡蝶

反观近十年的审美潮流,像是曾经一度疯魔的蛇精脸、锥子脸,后来的翘下巴、韩式鼻,再到今天所谓的“上镜脸”。在高呼审美多元化的当下,社交平台的网红照无限追求小脸、小头、高颅顶,似乎90年前的美人脸已经被彻底颠覆。

image

“标准美人”徐来

在这里无意做出更多评断,希望通过对审美风貌的观察与梳理,能够给人们的思考带来一丝灵感。正是这种因时代变迁造就的审美差异,才是探寻时代之美过程中最有趣、最难得的部分。

本文仅代表转载平台和作者本人观点。
经公众号“创刊號FA”(ID:ckh_fa)授权转载。原文及标题略有改动。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阅读原文

收藏
90.37W
要闻
股市
关联话题
6133 人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