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财公司高管专访|光大理财潘东:实体经济是推动资本市场发展的最终力量
原创
2022-05-11 16:40 星期三
财联社记者 姜樊
进入2022年,资管新规正式落地,已经基本完成整改的银行理财子公司成为银行理财的主力军。

财联社5月11日讯(记者 姜樊)进入2022年,资管新规正式落地,已经基本完成整改的银行理财子公司成为银行理财的主力军。根据光大理财与波士顿咨询公司近期联合发布的《中国资产管理市场2021》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底,理财公司产品规模同比增长158%至17.19万亿元,达到整体银行理财份额的60%,标志着理财公司正式占据银行理财市场的主体地位。

与“资管新规”出炉之前不同的是,银行理财正面临截然不同的市场:净值化让银行理财投资者感受到了市场波动带来的收益回撤的压力,银行理财子公司也因此调整了投资策略。不过,REITs等另类投资的开闸、养老理财不断试点,亦让银行理财蕴含着无限的发展可能。

作为首批成立的银行理财子公司、行业创新“行动者”,光大理财不仅在理财产品净值大幅波动时打响了公布自购计划的“第一枪”,亦是首批公募REITs发行后首个推出相关银行理财产品的“创新者”,更是养老理财试点中的首批“探路者”。

财联社记者近日采访了光大理财总经理潘东,通过这位资管行业女将独到的视角,观察银行理财子公司未来展业的方向及逻辑。

挖掘更多可投资产能有效平滑收益波动

自去年底开始,权益市场波动不断,这让刚刚全面转向净值化的银行理财出现了有史以来首次大面积收益回撤现象,超过10%的银行理财产品出现了净值低于“1”的情况。3月23日,光大理财率先发布自购公告,以此稳定投资者信心。不过,市场依然脆弱敏感,银行理财公司亦在调整投资策略。

财联社:今年以来,银行理财首次出现了大规模的净值表现低于“1”的情况。有市场预测,这轮波动会让银行面临大量的赎回压力。您如何看待这样的压力?

潘东:作为一个规模近30万亿元的行业,银行理财每个月、每个季度都有大量的申购和赎回,也会有很多产品到期和发行,这是常态。在当前的市场情况下,银行理财是否会出现大量赎回,需要了解资金“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问题。

根据光大理财观察到的情况来看,随着无风险利率的下降,当前投资者正在降低对收益的预期,而非盲目地选择大量赎回资金。过去投资者希望银行理财能够给出稳定在5%左右的收益,但现在可能只有3%左右。虽然不及预期,但依然保持了相对稳健的正收益。与此同时,为了留住客户,资产管理机构的策略也变得更加的审慎。

实际上,近年来中国资产管理市场财富端保持了双位数的增长。这意味着我国需要有更强大的基础资产市场与之相匹配,不论股市、债市还是实物资产投资,都应该加强其广度、深度和活跃度,因为实体经济是支撑各类市场发展的最终力量。

财联社:为了应对市场波动,光大理财在布局各类资产时会如何选择?

潘东:今年市场波动确实很大,但作为一家资管机构,需要挖掘更多的可投资产。从数据上看,光大理财的产品总体业绩表现相对稳健,虽然一些产品并未达到业绩比较基准,但绝大部分到期产品保持了正收益。光大理财在其中也做出了一些投资策略的调整。

在此轮波动中,光大理财首先增加了打底资产的投资能力。今年光大理财增配了如存款、短久期CD等对利率弹性较小的打底资产,这可以有效控制产品不出现大幅波动。

在久期管控上,光大理财仍坚持审慎的原则。当前,美联储开启加息通道,中美利率已经出现倒挂,人民币汇率波动加大,因此光大理财在资产久期的灵活度把控上,做了很多工作。今年还加大了产品创新资产的力度,如今年一季度光大理财挖掘了一些优质的非标客户。此外,光大理财还运用了如量化对冲国债期货等对冲工具,试水了公募REITs的相关产品等。

期待参与发行和管理REITs项目

随着公募REITs产品开始陆续进场,这为银行理财在另类投资中开辟了一片新的天地。光大理财去年10月发布的“阳光红基础设施公募REITs优选1号”,是理财公司首支试水公募REITs的理财产品。

以REITs为代表的另类资产,如今越来越受到各类资管公司的青睐与重视。据《中国资产管理市场2021》报告,这主要是因为企业和机构客户以及高净值客户对于另类资产的配合需求日益提升,同时实体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大量的私募股权、私募债券、实物资产的投资需求。

财联社:您如何看待另类资产在银行理财公司中的作用,光大理财将如何所布局另类资产?

潘东:尽管中国已经发展出了庞大的风险投资和私募股权市场,但市场上,领先机构仍以美元基金投资人和各类企业集团的产业投资人为主。因此打造中国本土的以人民币投资为主的领先另类资管机构是中国资管行业要实现的“关键一跃”。而中国的资产管理行业应该突破传统的价值链,也需要资管行业体系化地重构另类资产的投资能力。

从国际资管行业对于非标资产的定义来看,大宗商品、基础设施、房地产、私募股权都属于另类资产,但在我国大宗商品和结构化产品等另类资产尚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以另类投资基金为力,有数据显示,中国另类投资基金仅有市场中性策略这一单一品种,而美国另类投资基金可按投资策略不同向下细分为17个子类别。

不过,对于资管行业而言,建立另类资管业务是一个体系化工程,需要外部环境和机构能力建设的共同作用,这需要解决募、投、管、退、治理等五个方面的问题。也就是说,募资方面要解决人民币长期资金来源问题;在投资和管理方面要解决实物资产运营能力和企业赋能能力的问题;在退出方面要解决退出通路和工具的问题;在治理方面要解决激励约束和风险内控等问题。

以REITs这类实物资产为例,资管机构要拓展运营能力,从产品设计、开发、建设、招租、运营等方面提供一揽子服务。在这一过程中把基础资产证券化并向投资者募资,助力基础设施项目最终落地。对于银行理财子公司而言,REITs未来前景广阔。

此外,对于光大理财而言,另类资产是未来布局的重要方向。当前光大理财针对ABS、RMBS、REITs等创新资产设立了专门的投研团队,以此来构建另类资产的投资能力。

财联社:光大理财去年在行业内率先试水发行了公募REITs的理财产品。在这一领域光大理财还有怎样的布局和思考?

潘东:REITs的底层逻辑是基于资产的投资,它与股票基于企业的成长和债券基于公司的信用,投资逻辑是不一样的。REITs具有相对稳定的现金流、与股债的相对低相关性以及抗通胀等特性,国内REITs在多个维度对项目有着较高标准,同时也要求上市资产未来三年每年的分红原则上不低于4%,整体非常适合中长期银行理财产品进行投资。

目前光大理财已经发布了一支含有公募REITs的理财产品,目前收益率总体表现良好。这支产品是把公募REITs基金作为基础投资品,并在此基础上构建的权益类产品。这是我们在探索REITs相关理财产品中的第一步。

我国对公募REITs的改造,是把这个基础资产最后给它变成了公募基金的份额,这是特别巨大的变革。对于银行理财子公司而言,REITs未来的发展空间广阔。相对于以已有的公募REITs基金作为基础投资品构建产品,光大理财更期待可以独立发行和管理REITs项目。

与基金公司相比,银行理财公司在做REITs业务的资源禀赋更有优势。REITs的底层是非标资产,银行理财子公司对非标资产远比基金公司更为熟悉。而当前我国的大型不动产、大型基础设施建设、能源资产,主体仍是大型企业,依托母行强大的客户基础,银行理财公司是最靠近企业和基础资产的资管公司。

我们预计,未来REITs的交易形态、结构或还将有不断优化。而要将其变为一个活跃的大市场,就需要更多的参与者进入,银行理财子公司不应缺席。

抢占养老金蓝海市场

随着我国老龄化趋势显现,尽快构建养老体系成为重要的话题之一。据《中国资产管理市场2021》报告显示,养老资金持续高速增长,愈发成为资管市场重要的资金来源。2021年,养老金总体资金达到14万亿元,其中委托外部投资管理的规模达6.9万亿元,同比增长27%,与2020年增速25%接近,延续高速增长态势。

银行理财作为当前资管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进养老第三支柱中的作用不断显现。在银保监会开闸养老理财试点之后,近期国务院发布《关于推动个人养老金发展的意见》首次将银行理财纳入到个人养老金账户的投资范围内。

财联社:近期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推动个人养老金发展的意见》中明确,参加人“每年缴纳个人养老金的上限为12000元”、“参加人应当指定或者开立一个本人唯一的个人养老金资金账户”等,您如何看待这些条款背后的机会?

潘东:别看每年只有12000元,但年轻人从二三十岁开始积累,到其六七十岁时这就是一大笔资金。只要这件事长期可持续,那么每人每年12000元的税优也是养老第三支柱中巨大的进步。

此次《意见》中还明确指出,参加人可以自主选择账户设立的银行。这对银行的重要性将不亚于“代发工资”业务。个人养老金账户除了每人每年12000元的资金以外,还会牵扯到税优抵扣等绑定操作,变更账户流程相对繁琐,因此商业银行若能在第一轮抢占市场时抓住客户,就意味着抓住了客户未来几十年的长期持续的养老金流入的先机。

这一规定还将促使银行对客户的维护从B端扩展到C端,从对企业客户的竞争延伸到对员工个人客户的竞争,需要银行加强公私联动,更加重视对零售客户的服务提升。

因此接下来,商业银行将利用好这一机会,尽可能抓住更多的个人养老金账户。不过,在这一过程中,预计银行将呈现出养老第二支柱与第三支柱联动营销的趋势,银行还需在科技系统、客群维护等多个方面有所准备。

财联社:《意见》还首次将银行理财纳入到个人养老金账户的投资范围内。您认为银行理财有怎样的优势,应如何做准备?

潘东:此前业界一直呼吁,希望相关监管部门可以制定一份养老金可投资的产品范围或名单,并将投资产品的选择权交还给投资者。就像“货架”一样,监管部门可对“货架”进行规范、进行丰富,但如何选择应由市场、投资者自行决定。

虽然养老理财仍处于试点阶段,但银行理财已经做好了准备。从规模上来讲银行理财应成为投资标的之一,截至2021年末,理财子公司的产品规模同比增长158%至17.19万亿元。而自养老理财试点开闸之后,市场反应良好,这是因为其顺应了当前市场化变革的大方向。

实际上,养老第三支柱是中国养老体系中最薄弱的一环。未来各类资管机构还应进一步夯实和呈现自身在第三支柱产品打造和投资管理上的优势,抓住产品供给政策放开的机遇。银行理财公司可利用品牌信任度和大类资产配置能力等优势,为客户提供长期限、收益有竞争力、资产配置随用户生命周期需求变化的养老金产品。

与此同时,银行理财公司可以基于母行账户资源,开展财富管理与个人养老投资的业务联动,为客户设计覆盖储蓄、财富管理、养老规划、养老投资等一站式的养老服务,并提升税收优惠核算及清缴等服务的便捷性,激发客户投资于第三支柱的兴趣。

银行理财被纳入个人养老金投资范围之后,未来或可以推动、反哺养老第二支柱的改革,希望将来银行理财也可被纳入到养老第二支柱的范围内。

收藏
87.21W
我要评论
欢迎您发表有价值的评论,发布广告和不和谐的评论都将会被删除,您的账号将禁止评论。
发表评论
要闻
股市
关联话题
7225 人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