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新年献词 | 同泰基金总经理马俊生:重塑市场信心,避免资产负债表衰退,中国资本市场大有作为
2023-01-25 13:07 星期三
同泰基金总经理马俊生
企业加杠杆的过程,也就对应资本市场投资机会增加的过程,尤其是国有企业为代表的蓝筹股,财务稳健,治理结构不断完善,他们是经济恢复初期主要的加杠杠者,也可能是资本市场最先受益者。

又到喜迎新岁之际。回望旧岁,全球经济面临百年大变局与疫情叠加考验,中国资本市场改革走向纵深。展望新岁,市场参与者将站在新的历史阶段,锐意进取、砥砺前行,续写高质量发展篇章。值此新春佳节,财联社特别推出“证券基金业新年献词”专栏,邀请证券公司与基金公司为中国资本市场写下新年献词,寄语新年发展。

image

同泰基金总经理 马俊生

去年以来,日本学者辜朝明的《大衰退》一书在国内很是流行,不少人担心中国未来是否会陷入类似美国1929的大萧条以及日本1992年以来的资产负债表衰退。所谓资产负债表衰退,就是当一个国家的资产价格(如股市、楼市)发生暴跌,大量持有此类资产的企业负债超过资产,实质上资不抵债。为了生存,企业不得不偿还贷款以修复资产负债表,不管银行利率高低,企业均不会借款进行投资。当大部分企业都按照这种办法生产经营时,就形成了资产负债表衰退。结合中国经济史以及我们不同阶段的宏观政策,我们判断,中国不但不会陷入所谓的资产负债表衰退,而且在经济逐步恢复的过程中,资本市场也将大有作为。

国有与民营经济周期的不同步,决定着中国经济存在无形的对冲机制。由于诞生的时代不同,成长的周期不同,以及监管政策的不同,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负债周期与成长周期是不同步的,甚至是反周期的。

1992年之前,民营经济刚刚开始萌芽,国有经济是市场唯一的主体。每当全社会经济过热、宏观调控时,经济总是大起大落,恢复起来也较慢。1992年的那一轮宏观调控到1996年上半年才结束。1998年起,当国企开始三年解困时,民营经济已经有了一定的规模。1998年-1999年,我国GDP同比增长率跌至8%左右。那一轮经济下行过程中,民营经济的快速增长,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国有企业对经济的拖累。经济在2000年已经恢复较快增长,我国GDP增长率也逐步企稳回升,至2003年已经恢复到10%以上,且一直持续至2008年。

我们重点探讨2015年之后国有与民营经济周期对宏观的影响。2015年前后,民营经济贡献的GDP已经达到40%左右。2014、2015年中国资本市场大牛市,民营企业股票暴涨,大量民企大股东在股票高位通过股票质押融资等方式加杠杆。由于后续股市暴跌,此类民营企业在主营业务经营良好的情况下出现债务危机,并最终导致民营上市公司2018年的政府纾困。而同一时期,国有企业总体经营稳健,不但没有大规模加杠杆,而且通过2016年开始的三去一降一补,还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杠杆。2018年至今,经济仍保持相对低速增长,主要原因就是传统民营企业的收缩,国有企业维持相对正常增长,互相形成了对冲。

如今,民营企业2015年的过度杠杆已经基本出清,又重新具备了投资与加杠杆能力。加之国有企业财务一直保持稳健,且多年来杠杆一直相对偏低,国企也具备了加杠杆能力。因此,市场担心的资产负债表衰退因素已经消失,相反,全社会还具备一定加杠杆的能力。这是中国经济能够走出盘整的基础。

中国挤泡沫导致的社会财富损失有限,若地产价格保持稳定,未来为过去买单金额较小

中国2015年以来的泡沫主要是股市与房地产市场。

中国的上市公司一般仅持有本公司股票,不持有其他上市公司股票,这与日本的企业间交叉持股情况完全不同。2015年股灾时,A股总市值最多减少了约25万亿元,考虑到国有股法人股等实质上未参与流通的市值,A股在2015年的股灾中大约损失了8万亿左右的财富,其中通过二级市场买卖损失约6万亿,上市公司通过股票质押等方式损失了2万亿。二级市场上,主要是个人投资者损失较大;上市公司内部,主要是民营企业损失较大。经过2018年的纾困,大部分上市公司已经解决了高负债问题。

2016年开始的房地产调控实质上是有效的,大量三四五线城市的房价稳步下跌,北上广深等一二线城市需求仍旺盛。2020年在疫情、放松货币的刺激下,出现了一波快速上行,此后以三道红线为主的严格调控至2022年11月份,几乎所有房地产公司均出现流动性问题时才告一段落。不管信用如何,几乎所有的地产股与民企地产债均大跌,但股票的下跌是多年长期持续过程,财富总体损失有限。债券的下跌及违约大约造成2万亿财富的损失。

几乎所有房地产公司均不能正常运转,作为一个年销售收入15万亿以上的行业,房地产的过度去杠杆是经济正常增长无法承受的,所以2022年11月份开始,房地产政策从严苛调控转化为极度扶持。一二线城市价格初步稳定,三四五线城市跌无可跌。房地产市值本轮调控损失约50万亿元,该损失主要是个人资产的账面损失,且相当部分是在以往大幅升值后的价格下跌,该账面损失影响个人的消费预期,仅对部分在高位买房的人有实质性财务影响,对大部分早年购房的人至多是心里影响。

综上,相较于美国上世纪20年代的大萧条以及日本的资产负债表衰退,中国股市下跌幅度有限,资产泡沫破灭程度不高,财富损失有限;结构上,财富损失大部分是个人的损失,企业的损失有限。因此,站在全社会角度看,如果地产价格稳住或者仅小幅下跌,则全社会为过去买单的金额较小,对于经济的正常运转影响有限。但由于个人损失金额较大,居民部门的消费可能受到一定影响。

大疫三年,很多过剩行业与企业出清较为彻底,社会面需要加杠杆而不是去杠杆

虽然缺乏准确数据,但大疫三年来,中国很多过剩行业的企业已经不知不觉中消失了。从产业规律来看,产业集中是必然趋势,弱小者被淘汰也是必然趋势。只是从企业自身以及政府角度而言,为维护经济增长以及就业,产业集中的速度是比较慢的。疫情加大了企业的困难,加速了行业的出清,从微观角度而言是悲剧,但从宏观角度而言,即使不是喜剧,也是中性的。行业出清了,部分企业不在了,但需求还在,存活下来的企业占有更多的市场份额,降低了成本,提升了效率,而且又可以投资甚至加杠杆了。

以房地产为例,房地产业的过度调控,使得该行业的大部分小企业已经实质上倒闭。存活下来的大公司在政策与金融的支持下,在修复资产负债表后,将逐步迈向行业整合,并再次具备加杠杆的能力与意愿。房地产行业修复了资产负债表,具备了加杠杆能力后,以往困扰银行的房地产融资风险问题自然化解,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也得以修复与优化,全社会资产负债表衰退风险即可基本化解。

当前,全社会需要的是出清后的休养生息,稳经济大盘的核心任务是政府及国有企业的加杠杆投资。政策稳定民营企业预期,同时又通过财政等方式刺激投资,待民营企业尤其是民营地产公司复苏后,整个社会就可以逐步加杠杆,投资复苏,经济向好。

中国股市尤其是国有股估值全球较低,宏观向好背景下,股市具备极高的性价比

由于房地产调控、民营企业去杠杆以及三年疫情,中国的宏观环境并不乐观,股市也比较低迷。除部分高景气度的行业外,中国股市总体上处于持续回调的过程中,上证50及沪深300指数从2021年初一直跌到2022年10月底,指数跌幅均超过40%,尤其是金融、地产产业链以及相当多传统行业民营上市公司,持续下跌,先去泡沫,再杀估值,当前相当多的公司估值在净资产附近;很多公司的PE在个位数,不但估值处于自身的历史低位,从全球主要资本市场横向比较看,国内A股估值亦具备性价比:上证50指数PE估值约10倍、PB估值约1.3倍,沪深300指数PE估值约12倍、PB估值约1.4倍。对比之下,经过了大幅回调的道琼斯指数,仍有超过21倍的PE估值、5.8倍的PB估值。再以金融板块对比,中国金融板块估值远低于美国,A股全指金融指数PE估值约7倍、PB估值约0.7倍,而道琼斯美国金融指数PE估值约17倍、PB估值超2倍。因此,A股估值仍具备良好的性价比,仅略高于港股,比美国、欧洲甚至日本同类公司估值均要低。

资本市场最看重的是上市公司的成长。除了技术创新带来的成长机遇外,企业是否能够资产负债表扩张,是否能够加杠杆亦是企业能够成长的最重要的财务基础。当前在经济稳增长的大背景下,首先是政府部门的加杠杆,对应的政策是财政支出的加大,不排除赤字的货币化;其次,是国有经济部门的加杠杆。综上分析,无论国有金融机构还是其他国有企业,当前均具备加杠杆的能力;再次,是民营企业的加杠杆,民营企业处于信心与资产负债表的双重复苏中,其加杠杆的周期应该比国有企业慢半年到一年,但不管时间点如何,民营企业本身资产负债表衰退的概率并不高。

我们认为,企业加杠杆的过程,也就对应资本市场投资机会增加的过程,尤其是国有企业为代表的蓝筹股,财务稳健,治理结构不断完善,他们是经济恢复初期主要的加杠杠者,也可能是资本市场最先受益者。

相关话题:证券基金业新年献词

收藏
91.71W
我要评论
欢迎您发表有价值的评论,发布广告和不和谐的评论都将会被删除,您的账号将禁止评论。
发表评论
要闻
股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