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并购释放四重价值,平安将复制中国版的"联合健康"吗?
资讯
2021-05-04 20:00 星期二
财联社特约记者郭敏
一份企业纾困与社会效益兼具的重整方案;一张媲美美国联合健康的医疗战略宏图。

4月30日晚,中国平安发布公告,已与珠海华发集团等各方签署重整投资协议。未来平安人寿和华发集团将根据重整主体的债权人对债权清偿方案的选择情况,以7:3的比例受让新方正集团不低于73%的股权,其中平安人寿将以370.5-507.5亿的对价受让新方正集团51.1-70%的股权。

中国平安在公告中表示,参与此次重整,有助于将北大医疗产业集团优质的医疗资源与平安的保险、医疗科技能力相结合,构建"有场景、有服务、有温度、有频率"的医疗健康生态圈。而新方正集团也将继承方正集团与北大及下属单位的既存合作关系,延续方正集团已被授权使用的品牌和知识产权。

这起涉及金额大、社会影响力强、处置难度高的债务重整案有望创造"四赢"的价值:对重整主体方正集团来说,这个著名的校企品牌甩掉了沉重的包袱,其优质资产以新方正集团名义浴火重生。对方正集团债权人来说,现金清偿比例超出预期,且可选择一定比例的新方正集团股权,未来可获得更多收益;对于中国平安来说,医疗健康生态圈的线下能力得以补充,为其金融保险主业打造有温度的场景。对北京大学及相关政府部门来说,重整方案的落地,对帮助校企脱困,稳定社会就业以及盘活优质资产,建立新形式的校企合作机制,其社会价值尤为重大。

一份企业纾困与社会效益兼具的重整方案

回溯北大方正的发展历程,其诞生于1986年,经过多年发展,方正集团已逐步形成了IT、医疗、产业金融、产城融合等业务协同发展的格局,旗下更是拥有方正科技、方正控股、北大医药、北大资源、方正证券、中国高科等六家上市公司,员工超过3.5万人,被喻为最成功的"校企",并多次获得"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等称号。

但随着股权结构以及管理团队的变更,公司管理经营粗放的问题渐次暴露。从2019年9月下旬,方正开始出现资金链问题,2019年12月未能到期兑付的超短期融资券彻底引爆了方正的债务危机。随后,方正集团的重整程序被提上日程。2020年2月18日,方正旗下六家上市公司齐发公告,方正集团收到北京第一中院通知,债权人申请对方正集团进行重整。

一石激起千层浪,面对旗下仍握有不少优质资产的"巨无霸",众多投资者纷纷跃跃欲试,其中不乏中交建、泰康集团这样的实力巨头。而最后中标者珠海国资、中国平安、深圳特发组成的联合体所提供的重整计划也堪称诚意满满。根据方案,投资者将受让"新方正集团"73%-100%的股权及其下属业务平台公司,并承接原有职工。投资者投入的现金将与"新方正集团"的股权、留债额度共同作为偿债资源,由债权人自主选择清偿方案。

在一份由方正集团管理人出具的《关于恳请支持方正集团等五家公司重整计划草案的函》中指出,现有的方案是竞争性谈判下的最优方案,清偿方式充分考虑了多种债权人的诉求,各项清偿安排均优于同类型重整案例。而这一结论也得到了学界人士的认可,中国政法大学教授王卫国表示,方正集团的重整计划草案与其他大型集团重整项目相比,清偿方案推陈出新,真正做到了以充分保护债权人利益为首要原则,既保障了较高的现金清偿,又通过多种方式切实提升整体清偿,方案给予了债权人现金、留债、转股多种方式组合的充分选择权,并对转股债权人提供了现金溢价回购的退出方式,这在大型重整案例中尚属首次,做出了非常积极的探索,在未来的实践中值得推广。

而梳理这场重整案所带来的社会效应,通过整体出售式的方案最大程度地保留了方正集团三十余年发展积累下的优质医疗、金融以及信息资源,特别是北京大学仍将在市场化和法制化的原则下,与新方正集团开展医教研和产学研方面的成果转化和资源拓展,这在国家大力发展"科技强国"战略下,对高校积极探索科技成果的产业转化具有极强的示范意义。同时,在国家鼓励保险机构参与企业降杠杆、化解金融风险、服务国家"三去一降一补"的大战略倡导下,平安此番积极把握特殊投资机会,运用自有资金参与方正重组,从微观上来讲,推动了方正整合存量资源,实现要素市场的健康流转,纾解了企业困难。从宏观上而言,超过2500亿体量的债务重组,则切切实实有利于化解不良资产风险,防范金融系统性风险的发生,对维护金融稳定、服务实体经济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张媲美美国联合健康的医疗战略宏图

作为市场化的并购重组,投资者参与其中是否有所获益,也是客观评价这一重整案的重要标准。显然,在中国平安看来,方正集团旗下诸多优质的医疗资源,特别是以北大国际医院及十余家医疗机构组成的医疗服务体系,将大大补足中国平安医疗健康版图中,对于线下医院资源的相对缺失。如若这一块资源收入囊中,中国平安将与它的美国同业——联合健康的发展路径一样,在成为保险的重要承保方后,利用医疗服务支付方的身份优势和强大的技术能力,成为新医疗服务网络的搭建者和主导者,最终成就保险+医疗服务的商业闭环。

近年来,中国平安聚焦大金融资产、大医疗健康战略,全面构建了涵盖12家子公司,业务覆盖政府、用户、医疗服务提供方、支付方和医疗科技五个方面的医疗生态圈:横向来看,针对用户端,由平安健康(原平安好医生)为用户提供线上化的诊疗和健康管理服务;针对医疗服务的提供方,平安健康帮助其建设互联网医院,平安智慧医疗通过医疗科技帮助其提升诊疗能力和效率;针对医疗费用的支付端,一方面由平安的四家保险公司通过商业保险承担医疗费用,另一方面由平安医保科技为医保费用的精细化管理提供信息化方案。

而从纵向来看,则是通过自设研究机构与外部投资并举搭建自身的医疗技术能力,以技术手段赋能平安健康及外部医疗机构,并依托技术解决方案从服务政府、服务医生、管理疾病、管理药品这"四轮"驱动全面赋能政府。

而对标联合健康,中国平安在医疗健康产业的精耕之深,似乎也不遑多让。从互联网诊疗的角度来看,平安的资源积淀和服务能力甚至可以说更胜一筹。

美国联合健康的商业模式主要围绕两大业务架构展开,一是以健康保险为中心的United Healthcare平台,主要提供个人保险和团险业务,并作为政府的合作机构承接养老及社会救助等保险业务。从保险业务的角度来看,中国平安的保险实力也颇为雄厚,旗下产寿养健四大保险公司为中国上亿的客户提供保险保障。

联合健康的第二大核心业务则是健康服务为核心的Optum平台,并且与保险业务形成了深度协同,前者为后者提供业务来源,后者则为前者带来服务能力,并通过服务进一步管控医疗费用支出,有效降低赔付成本。

而在健康服务Optum平台之下,又设有三项子业务,OptumHealth主要向联合健康的保险客户提供健康管理和诊疗服务,包括240家社区医院的无预约急诊服务以及200家流动手术中心和手术医院的手术服务。而中国平安的健康管理和诊疗服务则主要依托平安健康的线上问诊来承接。因此,对于平安而言,北大方正旗下的优质线下医疗资源将弥补平安在线下诊疗场景的缺失,更重要的是,平安目前已构建起强大的互联网医院的建设能力,通过线下医院这个崭新的支点,利用信息技术的杠杆效应,将有机会指数级地释放医疗服务的势能。从目前的数据就可管窥一二,平安健康当下的日问诊量已经达到90.3万次,相当于90家三甲医院的日问诊量之和。

健康服务Optum平台下另一家健康信息技术服务公司OptumInsight则专注于医疗行业内的IT信息系统研发与运维,为医院、保险公司、政府等提供信息系统,数据管理与咨询业务;而平安在这一领域的布局则由平安医保科技和平安智慧医疗承接,截止2020年,平安医保科技已中标10个省级平台的信息化建设项目,并深度参与到国家医保局的相关信息化系统建设中。

第三项业务则是Optum平台下的药品服务业务OptumRX,该平台通过整合医生诊断数据、体检数据及配药数据等进行药品管理,并通过与6万多家药品零售商及多条药品配送链合作,按照处方、甄选价格后将药品配送给客户,在降低客户够药费用的同时控制药品的费用成本及保险的赔付成本。平安在药品服务方面则是依托平安健康完成线上的诊疗及处方,同时通过自有的药店云平台,与15.1万家药店形成合作网络,完成线上问诊与线下药品配送的闭环。

从联合健康的财务数据和市值表现来看,健康服务平台Optum旗下的业务已经逐步成为公司重要的业绩支撑,其贡献的利润已经接近传统的保险业务板块。2015至2019年,该部分业务的营业利润由43亿美元增长至94亿美元,年化复合增速达到了21.59%。而过去十年左右,联合健康股价的年化收益率在35%左右,估值大约在19倍市盈率、3.81倍市净率,而大都会、保德信等公司的市盈率则在10倍、市净率在0.8倍左右。可以看出,打通了保险与医疗服务的公司,市场所给予的估值将远高于传统险企。

而伴随中国经济的发展、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提高,大数据、人工智能及5G技术的深化应用叠加健康中国2030等政策利好的加速释放,在中国市场上出现横跨保险服务+健康管理+技术平台+药品服务的巨头已然呼之欲出。

收藏
89.52W
我要评论
欢迎您发表有价值的评论,发布广告和不和谐的评论都将会被删除,您的账号将禁止评论。
发表评论
要闻
股市
关联话题
3.09W 人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