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科创·未来】2021中国城市科创实力调研|深度解读
2021-11-23 17:29 星期二
科创板日报
在拥有科创板上市企业的54座城市中,北京、上海、深圳综合实力排名前三,环绕这三座城市形成了显著的“头羊效应”。

过去的数年乃至数十年间,城市作为科技与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科技是带动城市经济转型升级、持续高质量发展必不可少的要素。

在科技研发、成果转化和汇聚资源等方面,全国各个城市积极发挥自身能动性,持续高度聚焦科技创新发展,并已在大量实践中取得初步成效。

科创板是国内唯一聚焦“硬科技”的投融资平台,科创板上市公司总计超350家,通过市场化方式,为科技成果、知识产权定价,既提升了成果转化效率又能为企业提供持续创新动力,推动技术、资本与生产相融合。

上海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2021中国城市科创实力调研报告》将从科创板上市公司出发,通过对公司本身、所在城市以及城市科研成果等数据,进行跟踪、比较和分析不同城市科技创新能力与水平,发掘城市科技创新举措、经验和不足,力求为全国各城市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本次报告将采用来自财联社星矿数据库、科创板企业年报、InCites数据库、Incopat数据库等公开发布的数据。(注:数据统计截止于2021年7月)

上海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将采取指标无量纲化、均值法等方法对涉及科研、科创板、财政投入力度等各项数据进行处理、计算得出排名先后,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对比和评价。

城市科创实力排名区域概览

在拥有科创板上市企业的54座城市中,北京、上海、深圳综合实力排名前三,环绕这三座城市形成了显著的“头羊效应”。

除了三个“领头羊”城市外,本次调研结果依据科研能力、上市转化能力、综合投入能力得分相加,依次排名。依据不同级别城市中位数划分的四个得分区间,所有排名列入相应等级:综合实力前10名为“科创领军城市”,前11~28名为“科创先锋城市”,前29~41名为“科创潜力城市”,排名在42名之后为“科创跟随城市”。

依据科创城市的全国分布情况,以上海为“领头羊”的长三角城市群集群态势最为突出。排名全国第二的上海联合第四、第五名的苏州、杭州,在区域间形成了极其强势的科创产业集群和联动。不少身处“科创先锋城市”的长三角城市,如无锡、宁波、湖州、芜湖等都拥有十分便利的高校技术研发交流、产业融资和政策协同条件。

具体而言,在上榜的长三角城市群中,包括上海在内的杭州、南京、湖州、无锡、合肥都处于科创研发实力的第一梯队,都属于技术研发亮点城市。

在高校科研实力上,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江南大学、同济大学等频繁开展跨地区科研项目合作、机构联合,催生了一大批广受学界认可、实践效用突出的前沿技术成果,多次获国家和省级科技进步奖。

而苏州、杭州、湖州、无锡、常州、合肥从科创板上市公司市值、利润情况而言,排名处于全国第一梯队。

尤其是湖州市,借助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和沿沪宁杭产业创新带的便利,积极推进科创企业上市工作,此前已储备超50家科创板和创业板后备企业。

城市科创综合能力,即科研财政投入、人才占比等方面,上海、杭州分别为第三、第四名,苏州、宁波位列第八、第九名。城市政策带来科创环境优势的同时,地区间共同扶持科创产业链、成立协作联盟能迅速放大城市间的辐射带动作用。

此外,还有各类创新基金、成果转化基金、区域主题基金的设立更是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不同城市的资金投资效益。

以深圳为“领头羊”的珠三角城市群,广州综合排名第六属于科创领军城市,东莞、佛山位于“科创先锋城市”,惠州位于“科创潜力城市”。相较于长三角的产业富集和区位优势,珠三角除深圳、广州两大核心城市外,其他城市的综合实力仅为中上水平。

在科创企业上市转化上,珠三角城市群中,深圳位列第四,广州位列第七,属于“科创领军城市”,东莞、惠州属于第二梯队的“科创先锋”,佛山处于“科创跟随城市”。

尽管佛山的学术论文数量、增速等指标偏弱,三家科创板上市企业研发经费投入较少、专利累计总数较少,使其成为科创实力、科创转化评分较低的新一线城市。但十分突出的是,2019年佛山市财政科技拨款占比达政府总支出的10.43%,仅次于深圳、合肥,排名第三,其奋起直追、迎头赶上的态度明确且坚定。

北京市在研发、转化和综合投入都排名第一,在京津冀城市群中一枝独秀,与其周边的综合科创实力第七名天津市形成联动。具体而言,天津在科研实力上属于“科创先锋城市”,但在科研成果转化、资金投入等方面无疑是新一线城市的领军者之一。

其他地区,如东三省有哈尔滨、长春、沈阳、锦州上榜,但总体均处于科创实力排名中下游。沈阳、哈尔滨位于第二梯队,分别排名第25和27名,属于“科创先锋城市”成员。

以武汉为核心的长江中游城市群,包括江西、湖南地区分布着大量二线、三线乃至四线城市,综合实力并不占优势,地区间产业集群效应偏弱,但也在持续发展中找到了自己的特色。

江西三线城市赣州依托孚能科技、悦安新材等地方科创上市企业,引进生物医药、医疗器械领域生产厂,成功跃居科创实力“先锋队”,综合排名第22位。江西赣州也和长三角的湖州、芜湖一起,成为了为数不多跻身“科创先锋城市”行列的三线城市。

城市科创实力不同维度解读

一座城市的科创实力可以从多个不同视角出发展开评判,为了更为集中精炼、确保数据的科学、客观原则,上海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在本次报告中,基于科创板上市公司注册所在城市进行考察,指标围绕城市科创研发能力、城市科创转化能力、城市科创综合能力展开。

同时,在三大考察维度之下又各设7~9项更为细致的考察指标,让我们得以更为直观、便捷地对比不同城市间的差异。

其中,城市科创研发能力将重点从国际PCT专利、学术论文、科研机构、学术机构、科学家等直观数据检索、分析,力求使用更具落地性、代表性的标准,探寻城市科创研发真实底蕴。

城市科创转化能力则重点从科创板上市公司财报出发,借助城市科创板企业数量、企业营收、企业研发经费、企业研发人员、企业核心专利等数据,展现科研成果源源不断转换成经济效益的效率对比,综合评估城市科创产业化水平。

城市科创综合能力则参考世界经济论坛全球竞争力指标体系、国家区域创新能力评价等,从地方财政科技拨款、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强度、国家级众创空间、科研人才占比、媒体评价等数据,综合评估地区政府和公众对科创产业的关注程度、支持程度。这也是本次报告的亮点与难点所在。

一、城市科创研发能力分析

被选出来的54座城市累计拥有76家全球领先研发机构、95家全球领先学术机构、687名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大多为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地区城市。

城市总体科创能力呈现出“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平稳进步,二三线重点城市突飞猛进的情况。东部与中部重点城市发展势头已有超过全国其他地区的态势。

从领军城市来看,深圳的国际PCT专利数量申请遥遥领先,总量高达1.85万件,约为第二名北京的2.5倍,第四名上海的近6倍。

据WIPO发布的《世界知识产权指标》报告显示,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国际PCT专利拥有和申请国,深圳的PCT持有量已处于世界前列。这不仅是因为深圳拥有我国最大的PCT专利拥有者华为,还因为深圳拥有21家全球领先研发机构、3家全球领先学术机构、HCR高被引科学家10人,位列领先研发机构数量首位。

从高质量专利角度而言,深圳总数排名依旧第一,然而与第二名上海差距缩小,高质量专利占比甚至并没有排进全国前十。在高质量专利占比指标中,排名第一为占比超50%的合肥,北京排名第五,上海则排名第十一。

PCT专利申请出现下降的共有10个城市,其中深圳、广州小幅下降,而洛阳、福州等却出现了20%~46%的明显下滑。

在学术论文数量和质量上,北京以压倒性的优势稳居第一。2020年北京市论文数量超11万篇,超第二名上海1倍多,更是第三、第四名南京和杭州的2.5倍。

此外,无锡市论文产出数量排名虽然仅为19名,但2018-2020年其论文年均增长超过50%,是全国增长率最高的城市。

二、城市科创转化能力分析

从拥有更多科创上市公司角度而言,北京、上海无疑是高居榜首的城市。截至2021年7月,累计共有309家科创板企业,其中上海拥有43家,北京拥有42家,仅两座城市科创上市企业占比就达到27.5%。其余拥有10家以上科创上市企业的城市分别为苏州(33家)、深圳(26家)、杭州(16家)、合肥(11家)。

在“科创先锋”城市中,无锡、湖州、合肥是科创板企业数量较多的二三线城市,从科研到上市融资,城市科研整体转化能力令人侧目。

从实际企业营收数据来看,2020年报显示,54座城市科创板企业营业总收入中位数为18.45亿元,与镇江相近。但放眼全国,城市企业年营收呈现从高到低明显的阶层式排列,不同层次之间存在小“断崖”。

第一梯队为“百亿俱乐部”,企业年营收排名第一的城市是北京,总计725.56亿元;上海稍低,总计636.02亿元;深圳次之,总计536.96亿元。再往下分别是湖州、常州、苏州、长沙、杭州,企业合计年营收都在130亿元之上。

第二梯队则是“十亿俱乐部”,以合肥、东莞75亿以上营收为首,共有30座城市。其中既有南京、成都、武汉等新一线城市,也有海口、淄博等仅拥有1~3家科创上市企业的三线城市。

在最为关键的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上,据2020年报数据,54个城市科创板企业研发经费投入比例平均数为8.54%。

其中,天津4家上市公司2020年的研发投入占年总营收的41.13%,高居全国榜首;第二名赣州仅孚能科技一家上市公司,投入强度高达33.21%。

在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的前十名中,哈尔滨、长春、烟台、大连等是表现较为突出的二线城市,它们作为“科创先锋”未来发展潜力可持续关注。

当对比项目再次细化到企业核心技术情况时,则体现科创投入与产出存在较强正相关。

北京、上海、苏州为国内科创上市公司核心技术持有量前三。合肥依靠业务营收规模和产业长期深耕,成为唯一一个拥有数百个核心技术的二线城市。

三 、城市科创综合能力分析

本维度重点考察地方政府在科创产业及科创公司上市领域的政策和关注度,最为直观的指标则必然是城市政府科创研发经费投入强度情况。

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越高的城市,在推动科研成果转化、产业转型升级等方面有更大的潜力,进而给整个城市带来更强的发展后劲。

据2019年数据,54个城市R&D经费占地区GDP比重平均值为3.14%。排名前4位的城市是北京、深圳、西安、上海,2019年R&D经费支出占比分别为6.31%、4.93%、4.57%、4%。

其中,作为新一线城市的西安投入比例赶超上海,主要原因在于西安一直坚持加码对政府属科研机构经费支出。伴随着国家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两个“国字号”改革同时推进,以及当地一系列补贴和支持计划的跟进,西安整个城市的科创活力得到激发和释放。

最近两年间,各类企业R&D投入经费快速增长,西安本地科创企业对科研的投入已赶超政府投入金额,成为研发主力军,带领城市创新经济结构实现跨越式发展。

同时,在地区财政科技拨款占比方面,排名前五为深圳、合肥、佛山、芜湖、广州。其中,合肥和芜湖作为二线城市也能排名全国前列,足见当地政府对于科技创新的重视。作为对比,沈阳、东莞、长沙对科技领域的地区财政支出占比较其他新一线城市偏低。

在聚合科创成果和产业的国家级众创空间、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研发与转化平台方面,直辖市或省会城市拥有数量较多。北京和天津合计拥有超200个国家级众创空间、上百个国家级企业孵化器,以及十几个转化平台,科创公司孕育条件优异。

纵观54座城市,厦门、济宁是拥有国家级众创空间数量较多的二三线城市,常州、洛阳是拥有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数量较多的二三线城市,长春、大连、哈尔滨、南昌则是拥有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数量较多的二线城市

对此类聚合发展平台拥有较少的新一线城市是长沙、东莞、佛山。佛山和东莞的众创空间、孵化器数量分别不超过20个,处于中上水平。

科技,未来的战略支撑

正所谓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

伴随着探月工程、深海工厂、量子信息、大飞机制造等一批重大科技项目取得持续性的新突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已成功突破100万亿元。我国在转向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得益于科技的持续投入以及积极的产业化落地,经济结构得到持续优化。

迈入2021年,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不断深化,世界经济陷入低迷期,而想要继续走高质量发展之路,科技自立自强已然成为未来的战略支撑。

展望未来,《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毫无疑问,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步伐正在迈向一个崭新的台阶,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将获得更为深入的发展。

在当下的历史阶段上,我们要重视并看到城市、城市集群对人才、企业、科研机构的要素加成,充分意识到只有发挥多方的合力才能真正地打好核心技术攻坚战,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

收藏
75.93W
我要评论
欢迎您发表有价值的评论,发布广告和不和谐的评论都将会被删除,您的账号将禁止评论。
发表评论
要闻
股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