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联社时评】宏观政策仍有必要伺机而动
原创
2021-12-01 09:09 星期三
财联社记者 梁秀峰
PMI重回扩张区间不足以证明经济增长已经触底企稳,宏观政策还应继续发力。

11月30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11月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0.1%,较上月上升0.9个百分点。在连续两个月低于50%后,PMI终于重新回到50%,避免了连续三个月PMI指数处于衰退区间,其信号意义不可谓不小。PMI转向景气,也让市场对四季度经济增长多了一份期待。

PMI指数能回到扩张区间,跟原材料价格回落密不可分。前一段时间,制造业企业普遍为原材料价格暴涨而哀愁,以至于有些出口型企业抱怨虽然手上订单满满,但是因为原件价格暴涨,订单虽多,但根本不挣钱,完全是为上游企业打工。在需求方面,新订单指数为49.4%,比上月上升0.6个百分点,表明制造业需求端较上月有所改善。美中不足的是,新订单指数虽然有好转,但仍然低于50%,而且已经是连续4个月低于荣枯线之下。

昨日市场有观点认为,PMI指数重回扩张区间,意味着年底前宏观政策向宽松方向调整的紧迫性有所下降。但笔者认为,目前的数据尚不足以证明经济增长动能已经触底企稳。考虑到疫情、能源短缺以及目前制造业企业存在一定的观望情绪,政策上仍然有必要伺机而动,确保PMI不会再度掉入收缩区间。同时当前居民消费整体偏缓,仍是制约需求的主要原因,下一步宏观政策或将在促消费方向进一步发力。

首先,应该继续加快以“新基建”为代表的基础设施投资,因为这有助于增强制造业企业信心。刘鹤副总理在9月份提出“适度超前进行基础设施建设”,目前来看各地均在集中加码新基建项目,这不仅有利于稳增长与托底经济,也有有助于培育未来中国经济新增长点。

其次,今年年底或者明年年初,仍然可以考虑再降一次存款准备金率。一方面是为了缓解金融机构、企业资金压力,同时也为明年欧美国家加息提前做好准备,为货币政策留下更多空间。昨日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出席听证会时明确放弃了通胀是暂时的判断,引发市场剧烈波动,这对中国后续的政策空间有何影响也有待观察。

当然,无论从短期还是长期考虑,提升内需仍然是重要的工作抓手。从疫情发生以来,国内消费数据虽有起色,但总体难以让人满意。笔者认为,考虑到我国CPI目前一直在2%以下,政府在直接加大转移支付、提高民众消费能力方面还是有一定空间的。假如四季度经济数据依旧不及预期,适当提高明年财政赤字率、直接增加民众社会手中的票子,也是可以考虑的应对措施。

收藏
100.86W
我要评论
欢迎您发表有价值的评论,发布广告和不和谐的评论都将会被删除,您的账号将禁止评论。
发表评论
要闻
股市
关联话题
2.94W 人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