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联社时评】旧校企已经翻篇,新模式正在壮大
原创
2021-12-15 10:53 星期三
财联社记者 彭科峰
紫光重整方案出炉、清华控股股权划转敲定,意味着以管企业、多元化为主的高校产学研结合模式已经正式翻篇。但以管资本为主的新一代产学研结合模式正方兴未艾。

日前,紫光集团重整战略投资者最终揭晓,清华的校企改革方案也同步发布。官方消息与此前多家清华系上市公司的公告并无二致,清华控股集团的全部股权将无偿转让给四川能投。这意味着,国内知名的清华系企业将迎来了历史性的转折。

曾几何时,清华旗下的多家校办企业一度表现亮眼,清华紫光是国内电脑的主要生产厂家,其市场表现一度不亚于联想。而另外一所知名高校北京大学旗下的北大方正集团也不遑多让,从最初的方正电脑到后来涉足金融等热门行业,方正系也曾经在资本市场呼风唤雨。不过由于各种原因,这两家标杆企业后来均因经营不善而债务缠身,北大方正、清华紫光均于2019年被申请破产重组。此番紫光重整方案出炉、清华控股股权划转敲定,也意味着国内第一代以管企业、多元化为主的高校产学研结合模式已经正式翻篇。

上世纪 80 年代以来,中国高校办企业的风潮开始盛行,清华紫光、北大方正借助社会对于一流高校的崇拜趁势而起,一度成为国内科技企业的两大代表。但是随着市场的发展,这种游走在企业和高校边缘地带的模式弊端日益显现。客观地说,让传统的校办企业加速剥离,对于高校和企业来说意义都非常重大。比如这次的清华控股,旗下拥有清华紫光、启迪控股等多家经营状况不佳的上市公司,这次四川能投入主后,有望引入新的资金和资源,助其重获新生。

但是旧校企的退场,并不意味着国内高校就此与市场隔绝,无从发挥自身科研实力的长处。笔者注意到,近年来资本市场的实践证明,整体思路从管企业向管资本转变之后,新一代的产学研结合模式正方兴未艾,不断壮大。近年来,科大讯飞、国盾量子、浙大网新等一系列从高校孵化的高科技公司陆续登陆资本市场,成为了A股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为什么这些新校企能够成功?或者说,如何强化产学研结合,让更多高校、科研院所孵化的企业能够成为产业变革的推动者?在笔者看来,关键因素至少有两个。其一,在创业方向上,新校企应当发挥自身科研实力强的特色,立足于科技创新的细分领域,而不是如旧校企一样多涉足传统产业,大搞多元化经营。其他不论,仅从启迪控股的债台高筑和国盾量子上市之后受到市场热捧来看,这二者之间的鲜明对比已经很能说明问题。

其二,在企业管理体制上,新校企应当做到事企分离,通过组建高校资产管理公司、以技术入股组建学科性公司等方式建立现代企业的产权制度,不断引入国有资本、社会资本获得融资支持,降低高校持股比例,让企业发展获得更多自主性。比如国盾量子的上市,背后就离不开股份制的改造和杭州云鸿投资等众多社会资本的注资。从这个角度来看,在国家高度重视科技创新的大背景下,全社会都在呼唤更多新校企加速涌现,助力经济社会发展换挡提速。

收藏
76.36W
我要评论
欢迎您发表有价值的评论,发布广告和不和谐的评论都将会被删除,您的账号将禁止评论。
发表评论
要闻
股市
关联话题
7001 人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