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联社时评】惠民保也应考虑商业可持续性
原创
2022-01-13 11:28 星期四
财联社记者 梁柯志
惠民保市场当前的内卷程度,一定程度上也折射出困扰保险行业多年的“痼疾”,那就是经营思路偏离了保险本业。

最近一则全国惠民保评选通知,把这个市场的内卷彻底暴露在我们眼前,也引发了市场对保险高质量发展的关注和担忧。

最新数据显示,目前共有50多家险企在全国27省推出了100多种惠民保类产品,参保人数达9600万人,惠民保毫无疑问成了去年保险行业最热门的产品。综合来看,惠民保各产品的费率水平基本在29元-190元/年间浮动;参保条件也保持最大程度的宽松:无年龄限制、职业限制,无需健康告知,既往症种类较少,只要是当地医保参保人即可参保。

投保门槛低、保费低、保额高是惠民保一跃成为网红产品的原因,也正因为这几项似乎有违保险常理的特点,引发市场对惠民保可持续性的担忧。去年消息显示,浙江嘉兴“只需69元,最高报销可达200万元”的惠民保产品上线一个月就无法维持而下架,类似情况也曾出现在杭州和南京等地。

惠民保无法维持甚至下架原因主要在于,大部分城市都是数家保险公司同台竞争,各方过度压低保费价格和入门门槛,部分公司出现恶性竞争甚至虚假宣传保障功能的情况。实际上,这场波及面广的惠民保之战恰恰是保险行业内卷的缩影和写照。为抢占先机和市场,绝大多数惠民保产品在设计之初就没有将利润作为考虑项目,甚至没有考虑产品营销推广费用、服务成本,后期不是因政府在招标之时,强制要求保持一定盈利率,保费价格可能会更低。这也是多年来保险公司跑马圈地的典型做法。

笔者认为,惠民保虽然带有一定社会公益属性,但本质是政府背书的商业保险项目。保险公司首先应该按照市场化原则进行设计和运营,保持产品和服务的可持续发展,从而保证投保人和社会各方的利益。其次,对于惠民保产品竞争优势不能仅仅体现在价格和同质化的保险条款上,应该更多深入研究不同城市、人群和场景,设计差异化的产品,提供个性化服务,获得不因时间而弱化的竞争力。

惠民保市场当前的内卷程度,一定程度上也折射出困扰保险行业多年的“痼疾”,那就是经营思路偏离了保险本业:先低价抢客,日后再续卖高价值产品,不去深究客户类型和实际保障需求,甚至许之以高收益,实际上放弃本有保险赛道,与基金、理财和投资产品同质化竞争,长此以往等于舍本逐末。

多年来,不少保险公司重市场轻研发、重成交轻服务、重投资轻保障的问题有初始发展阶段的客观原因,如今现实是,靠大兵团作战、靠渠道获客都面临巨大成本压力而难以为继。正如近日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再次提出,保险行业高质量发展要“坚决整治恶性竞争,改变低水平重复,积极推动差异化发展和错位竞争”。

收藏
120.43W
我要评论
欢迎您发表有价值的评论,发布广告和不和谐的评论都将会被删除,您的账号将禁止评论。
发表评论
要闻
股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