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了由热趋冷 国内神经介入赛道走向如何?|行业观察
原创
2022-10-29 14:36 星期六
科创板日报记者 朱洁琰
此前,医疗器械行业在二级市场遭遇寒冬,医疗板块经历了一年多的下跌,估值跌至历史底部,神经介入板块也遭遇了一二级市场估值倒挂。在泡沫挤出、市场信心也回归理性后,神经介入赛道是否能迎来估值修复的机会?

《科创板日报》10月29日讯(记者 朱洁琰) 近期,略显沉寂的神经介入领域,再次引发资本市场关注。港股上市的神经介入企业心玮医疗拟在科创板二次上市;另一家行业头部企业艾柯医疗签署上市辅导协议,拟A股挂牌上市……

此前,医疗器械行业在二级市场遭遇寒冬,医疗板块经历了一年多的下跌,估值跌至历史底部,神经介入板块也遭遇了一二级市场估值倒挂。

在泡沫挤出、市场信心也回归理性后,神经介入赛道是否能迎来估值修复的机会?


▌“长坡厚雪”逻辑不变,渗透率提升缓慢

2021年是神经介入产品蓬勃发展的一年,据行业媒体动脉网统计,当年我国至少有22款神经介入产品获批。期间,国内至少有24家创新企业宣布研发布局神经介入产品,60家投资机构押注。

而神经介入赛道此前被多家资本看好,两大核心逻辑基于,一是脑血管疾病是我国致死率最高的疾病,国内介入治疗发展晚于欧美;二是神经介入产品市场由进口企业主导,国产发展空间很大。

从神经介入市场的基本面来看,2021年的手术量数据即使在疫情的影响下依然增长较快。

在医学上,神经血管疾病的三大领域,即出血性脑卒中、脑动脉粥样硬化狭窄及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其中,脑卒中细分两大类: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根据灼识咨询的资料,2019年中国脑卒中患者人数达1480万名,包括1190万名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及290万名出血性脑卒中患者,病患比例为8:2。换句话说,缺血性医疗器械市场最大。

从公开数据来看缺血性市场中的机械取栓手术量,2015年,我国的神经取栓手术量仅有5千例,2019年取栓手术量为4.58万例,而2021年神经介入取栓手术量达到了8万例。

有业内人士表示,国内临床对于神经介入术式应用也很积极,但由于国内患者脑血管疾病更为复杂,手术难度高,所以渗透率没有出现全球市场2015年后井喷式的增长。

“国内的医生对于采用神经介入手术很积极。神经血管狭窄病人的差异非常大、斑块位置和闭塞程度不同导致治疗的区别很大。对于不同患者的疾病,器械选择的差异较大。在这样的背景下,去年的狭窄手术量依然达到了6万例,未来可见增长更多。”

据2022年半年报的公开数据,2022年上半年,赛诺医疗神经业务板块收入约为6459.83万元;沛嘉医疗神经介入业务实现营收6670万元;微创医疗神经介入业务实现营收3132.6万美元(约2.24亿元);归创通桥实现营收1.53亿元,其中73.1%来自神经血管介入产品;心玮医疗实现营收7671.3万元,所有营收均来自已商业化的神经介入器械。

以此计算,2022年上半年,五家上市公司的神经介入产品销售收入刚超过5亿元,国产企业空间还很大。

在业内看来,赛道“长坡厚雪”的逻辑不变,但不可忽视的事实是神经介入作为新术式,渗透率的提升比想象中漫长;国产提升市占率的路程也并非一蹴而就,对于国产企业能力要求也更高。


▌神经介入启动集采

在上述背景下,神经介入耗材已经开启省际联盟集采。今年10月21日,吉林省医保局发布关于公开征求《弹簧圈类医用耗材省际联盟集中带量采购文件(征求意见稿)》意见的通知。

据文件内容,此次弹簧圈集采联盟包括21个省份,取每个产品类别累计采购需求量不超过80%所涵盖的企业为A组竞价单元,其余为B组竞价单元,分别设定最高有效申报价。

事实上,自2021年9月,浙江省计划带量采购神经介入专用微导管,近一年内已有河北、福建、江苏等试水神经介入耗材集采。

随着神经介入专用微导管、弹簧圈等被纳入集采,且正有越来越多的产品获批上市,业内预计神经介入将有更多产品被纳入集采。

在资本的第三人称视角中,集采标签一贴上,神经介入赛道便没有了投机价值。那么在赛道企业的第一人称视角中,又是如何看待集采?

就此,《科创板日报》记者分别采访了三家国内神经介入企业的管理层,在三位受访者看来,集采是挑战也是机会,也是行业格局重置的机会。

沃比医疗董事长兼创始人刘冰指出,首先要明确的是,会进入集采的产品,一定是在市场里已经开始充分竞争的。

心玮医疗CFO兼董秘张涵表示,按照出厂价来计算,国内神经介入产品(包含进口和国产)的规模接近100亿元人民币,“大范围的集采到来应该也不会太晚。”

在这种情况下,健适医疗相关负责人认为,紧跟政策变化,保证产品高品质的同时尽快降低生产成本,是企业的出路之一。其还表示,公司神经介入引进的进口产品在今年均已实现了技术转移和本土化生产,本土化和规模化将提升产品的性价比。

刘冰也表示,国产产品相对有更符合政策需要的价格,“在成本方面是有优势的,并且如果能通过集采进入更多的医院,肯定是有利的机会。”

《科创板日报》记者注意到,浙江省神经专用微导管的集采结果已于2021年10月公布:海外企业MicroVention、柯惠医疗及国产企业心玮医疗、健适医疗旗下尼科医疗、归创通桥旗下通桥医疗、美诺微创共同中标。

对此,张涵表示,目前区域性的集采对整个市场的影响还比较有限,但集采肯定还是有助于国产企业放量的,“集采必然会导致市场份额向优势企业集中。”

同时,张涵还指出,产品纳入大范围集采后,一般会是先降后升的过程,“刚开始收入上可能会表现出一定幅度的下降,等集采的降价带来手术例数的增长,并且市场集中度提升,实现以价换量。”

现下不可否认的是,集采预期还是打破了国产神经介入企业期望的1-2年的溢价空间。但在受访者看来,热钱的远离也并不完全是坏事,“资本走向冷静,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行业里的恶性竞争。”


▌出海寻找新增长点

另一方面,基于国内竞争激烈的市场及集采预期,部分神经介入企业已布局海外,计划在全球市场寻找新的增长点。

例如,微创医疗自主研发的弹簧圈栓塞系统已相继获得欧盟CE认证、韩国食品医药品安全部及美国FDA的上市批准,并在智利实现海外植入。

微创医疗2022年半年报显示,其今年上半年总营收为4.05亿美元,其中海外营收占比约53.41%。由此可见,微创医疗的海外业务正成为其营收增长的核心之一。

归创通桥也在半年报中表示,“海外市场对我们的开发战略至关重要,我们将继续投资以提升我们的竞争力。”

据半年报,归创通桥已有8款产品获得欧盟CE认证,弹簧圈产品则已递交美国FDA 510K注册申请,该产品也有望成为公司首个进入美国市场的产品。

另据公开信息,还未上市的沃比医疗神经介入产品已销售到20多个国家和地区。沃比医疗CFO刘东恒在接受《科创板日报》采访时表示,公司扎根于中国,另外则主要专注美国、欧洲、日本这3个市场,“神经介入产品在美国的售价较高,相对利润率也会比较高。同时,我们也看到了欧洲的机会,这也是我们收购phenox其中一个原因,我们希望把成熟产品快速卖到欧洲更多的国家。”(记者注:今年4月,沃比医疗以5亿欧元总价收购德国头部神经介入企业Phenox。)

还有更多企业也正为出海做准备,例如,心玮医疗就在按照自己的节奏进行布局,“公司产品同步在进行欧盟CE、美国FDA、日本等的注册工作,后续商业化方面,我们希望借助具备竞争力的若干款产品,先打开海外市场,在当地建立品牌,形成良性循环。”心玮医疗CFO兼董秘张涵如是说。

关联板块
收藏
102.22W
我要评论
欢迎您发表有价值的评论,发布广告和不和谐的评论都将会被删除,您的账号将禁止评论。
发表评论
要闻
股市
关联话题
1.9W 人关注
6.22W 人关注
3.82W 人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