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诊资本向善“堵点”:ESG评估亟需标准、数据完善
资讯
2020-12-28 15:48 星期一
财联社记者 高艳云
缺乏基础信息以及评估标准,是目前在ESG投资中难以充分考虑生物多样性因素的难点。 

财联社(北京,记者高云)讯,缺乏基础信息以及评估标准,是目前在ESG投资中难以充分考虑生物多样性因素的难点。

MSCI ESG研究部亚太区主管王晓书在“一个长江”可持续发展论坛上分享了MSCI在推动ESG标准建立上的努力。王晓书透露,MCSI建立了争议事件数据库,通过追踪媒体报道的监管处罚、NGO公布的数据,根据大数据中心和全球数据追踪企业在环境、社会和治理各方面出现过的相关争议事件,为投资决策提供量化帮助。

在ESG评级方面,MSCI覆盖了全球8500家上市公司,包括中国的700多家上市公司,以AAA到CCC的7档评估工具,为投资者评估上市公司在ESG方面的表现提供量化参考,推动上市公司在ESG表现和实践上的重视和提升。MSCI还构建了1500条ESG指数,包括整体考虑ESG的综合指数和覆盖环境、气候变化低、公司治理等单独议题的指数。根据MSCI统计,2014年以来约有2700亿来自大型养老金、保险基金跟踪或对标MSCI的各类ESG指数,截至2020年三季度,对比跟踪MSCI ESG指数的ETF基金较2019年同期增长189%,达700多亿美金,ESG投资正处在主流化进程中。

除了建立符合国情的工具和方法,目前国内还迫切需要解决的是ESG底层数据缺失,尤其是生物多样性数据缺失。

据商道融绿董事总经理张睿介绍,2019年中证800成分股上市公司只有55家在去年披露了公司在保护生物多样性方面的工作。在采掘业、建筑业、能源行业等对保护生物多样性指标敏感的上市公司里,大概只有20%的公司披露了这个指标。这反映出企业对ESG披露的专业性还需要加强,需根据ESG指标对公司运营的实质性进行管理和披露。此外,从保护端来看,生物多样性底层数据缺失,也是造成上市公司无法针对性的进行管理的一大因素,这方面需要保护组织的努力。

山水自然保护中心保护主任赵翔举例说,造成规划、投资、建设过程中生态影响未被充分考虑的原因有很多,数据的缺乏和信息的不对称是其中之一:很多情况下,规划者、环评方、建设方、投资方都没有足够数据作为决策依据;投资者和建设方在前期设计、决策时,往往并不清楚选址地点是否有自然保护地、生态红线、野生动物重要栖息地等需要规避的区域;环评方和审批方在相对有限的资源投入下,也难以确保调查到位。

公众环境研究中心创始人、主任马军,通过蔚蓝地图的案例以及分散数据的整合,透露出对生物多样性底层数据缺失的关注。2006年以来公众环境研究中心一直在构建蔚蓝地图数据平台,以生态环境部门的数据为主,也包括水利、海洋、住建等。据马军透露,一开始数据较为有限,即使到目前为止,底层生态数据仍然不足。

image

图/马军在论坛主旨演讲中展示蔚蓝生态地图

“今天环境和生态正在融合向前,蔚蓝地图上有了更多环境相关的数据。希望能激发政府、企业、投资者、公众等越来越多的利益方共同参与,通过数据迭代计算,把物种用数据众包的方式集成到一起,共同推动ESG工作。”马军表示。

据了解,山水自然保护中心等机构在“一个长江”可持续发展论坛发布的数据可视化交互查询的工具——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估工具(Biodiversity Impact Assessment Tool,简称BiA工具)将保护地、物种、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信息进行了汇总、叠加,并加以可视化呈现;使企业、环评单位、监管单位以及公众能够便捷地查询特定的生物多样性信息,对ESG数据也是很好的补充。

探讨ESG投资生态环境准入, “一个长江”论坛推动资本向善,发布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估工具

ESG投资“义利并举”: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投资收益正相关

收藏
79.67W
我要评论
欢迎您发表有价值的评论,发布广告和不和谐的评论都将会被删除,您的账号将禁止评论。
发表评论
要闻
股市